走近中医 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 2010-09-16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走近中医 辨证和论治 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 2010-09-16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走近中医 口味异常与脏腑病变的自我调节 口味异常,是指人自觉口中味觉异常,这往往是脏腑发生病变时的一种表现。因此,口味异常可作为诊治疾病的依据之一。食疗对口味异常的调理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口咸─肾虚 有些中年人,常会感到口中有咸味,好像嘴里总 2010-09-16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走近中医 辨别口味自测疾病 口苦:多为肝胆有热,胆气熏蒸所致。 口甜:指口中自觉有甜味,又称口甘,多属脾胃湿热所致。 口酸:多为肝胆之热侵脾所致。 口辣:是口中有辛辣味或舌体麻辣,多为肺热盛或脾火炎所致。 口咸:是自觉口中有咸味,多见于肾虚患者,此为水 2010-09-16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走近中医 望五官诊疾病 中医认为,五官与身体的五脏健康息息相关,五官气色之好坏透露出人体健康的蛛丝马迹。因此,只要善于每天早晨在照镜子时好好观察脸上一些变化,再综合自觉症状等,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就能大致掌握,可以让你及时就医。 一 2010-09-16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走近中医 辨汗识病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一)按出汗时间分 1.白天 2010-09-16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走近中医 观汗液知病症—中医望诊之观汗诊病 中医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故《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即是说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 2010-09-16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走近中医 舌里乾坤大—中医望诊之舌头诊病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近代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手段。 一、舌诊的基本意义: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舌头的变化迅速、明显,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等各种情况。所以,舌诊在疾病诊断 2010-09-16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走近中医 观指甲知病症—中医望诊之指甲诊病 指甲诊病是以观察十指的血气形态、色泽变化来诊断疾病或病变程度的方法。用观察指甲血气色彩变化来测知疾病同观察耳廓、指纹、以及舌诊、面诊一样,是属于祖国医学中望诊的范畴。指甲诊病的特点是通过对十指指甲的 2010-09-16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走近中医 五脏与人体器官及自然界的关系 一、五脏与五体的联系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二、五脏与五官九窍的联系 五官,指耳、目、口、鼻、舌五种器官。耳、目、鼻各有两窍,口和 2010-09-14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走近中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 2010-09-14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走近中医 常用剂型(制剂) 剂型是根据临床使用中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需要,将药物制成一定大小或不同形的制剂,中草药剂型很多,并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发展,中草药的剂型日益增多,传统的剂型在质量上、工艺上也有很多改革,现将常用剂型介绍如下: 1.汤剂 2010-09-03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