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感传现象被认为是经络理论形成的重要依据之一,这种现象按理说是应该较易观察总结的,但是,在古典文献中未见循经感传的详细观察的明确记载。从此可见中医理论强调“大方大法”的宏观思路,轻视深入严密的实验研究,致使中理论外强空[9]。直到70年代,才对循经感传进行了大规模“普查”,但是普查结果究竟能否说明已证实了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尚存在争议[10,11]。有人怀疑针刺引起的感传是经络循行路线存在的根据,其怀疑点是:在古代针具是从非常粗糙的砭石开始的,在古墓中发现过骨针,但古人何以能用如此粗陋的针具就能使受针者感觉到出现走向分明的经络感传现象;而在科学相对昌盛的现代,即使使用的针刺工具精良、检测仪器多样,对于针刺感传现象的测验,依然未能十分满足于预想的结果[12]。
我们还可以从临床实践来看经络理论是否具有指导作用。先看看临床取穴是否都是依据脏腑病变而取对应经络的穴位的。根据教科书和临床经验,一般头、胸、背、腹的针灸主要是治疗邻近器官疾病的。背部的俞穴包含肺俞、膈俞、心俞等多脏腑俞穴,其部位均是与其所属脏腑等高的,实际上也是治疗邻近器官的疾病。此外,在临床上应用甚广的“经外奇穴”或“阿是穴”,和各式各样的“新穴”就更不能归入哪条经脉了。通过比较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资料,也可得到与上述情况相同的结论。例如,一条经上的穴位可以治疗几个脏腑的疾病: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不仅可治疗肺部疾患,而且还可治疗心病、眼病、喉症、乳腺病、精神病、脑血管病、泌尿系统疾病、甲状腺病以及局部神经肌肉疾病;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主治五官、呼吸系统、神经、精神方面、消化系统、发热性疾病以及局部神经肌肉疾病。这些均与按经络与相应脏腑的关系循经取穴并不吻合。如果用现代生物医学原则来对取穴规律加以解释,可得出几点共识:(1)穴位对局部和近距离脏腑的治疗作用与神经节段支配有相关性;(2)穴位对远距离脏腑或体表的治疗作用可用超神经节段支配关系来加以考虑。根据分析和观察,在已知的神经学知识范围内,均可以解释上述两种针刺效应的机理[13]。总之,临床取穴不受经络归属的限制,是有其现代医学上的科学依据的。
由此,我们可看出,经络理论与针灸的有效性之间的脱节明显,古人针灸治病中选穴的根据并未受经络理论的限制。根据古代文献及现代资料以及实验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从宋代之前向明朝和现代推移,穴位的主治越来越倾向于与内脏和体表的相应位置相关[13]。实事求是地根据实践检验来总结选穴规律,在笔者看来这恰是中国的针灸疗法得以行之诉重要因素。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