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络研究的误区

日期:2012-03-06 16:13:28 作者:黄晓卿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人体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与外环境保持统一和平衡。从宏观上认识到人体机能的整体调节,这是中医的理论中最具科学性智慧的一个方面。在人体内,客观上是如何实现这种联系的,古人对此的认识经历了一系列观察和推理的过程,在当时是无法从解剖生理知识角度弄清的,因而古人当时认识到体内的一些条状结构,实际上即当今人们已知的神经和血管,但又不甚透彻。例如,西汉末年,王莽曾作过人体解剖。“以竹筵通导其脉”[2],即以细竹条通导血管,以探察其分布和走行。可惜,这一科学方法没有加以进一步发展,《灵枢.本藏》所言经络有“行气血而营阴阳”的功能,此经络的概念包含了当时所认识的血管。古人的整体观和这种粗浅的解剖学所认识的血管,自然为构筑经络学说取得了客观的依据,成为“经络”的原始雏形[2]。古人还把解剖所见的某些神经结构也包括到经络的内容中去了。十二经循行路线都与脑、目或脑髓发生某种联系。如足太阳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督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任脉“上颐循面入目”等,这些联脑的经络,显然都是神经结构。有的经筋走行也近乎神经,如手太阴小肠之筋,从起止走行到功能,和尺神经一致[3]。
  古人观察到了血液的流动,故又认为经络的活动是在轿管中进行的[4],经络即是血管,“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甲乙经》)。《灵枢.经水》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知,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中医的“血证”即指血液不循常道,溢于“经脉”之外;经络系统的各条经脉是息息相通的,并彼此衔接,如环无端。通过经络,气血以运行。这一认识比较符合血液循环过程,有其科学的一面。可惜的是古人对血液循环及神经的朴素认识没有进一步发展,而是加入了想象臆测,而和实践联系比较少[5],形成了一套自圆其说的经络理论。对经络理论的形成的仔细研究还可以发现经络理论形成的另一方面依据。古人是发现了腕踝部位的脉,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又进一步发现腕踝部位的脉不仅可以诊断局部病变,而且可以诊断远隔部位的病变。因而古人将上下标本脉相联,形成最初简单的两点一线的经脉循行,其方向为自下而上。故早期经脉说反映有一种人体上下联系的意思,但未和脏腑相联系[6]。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