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络研究的误区

日期:2012-03-06 16:13:28 作者:黄晓卿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十二经”与脏腑的联系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演变过程。在长期的理论加工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当时人文因素的影响,实验观察则相对较薄弱[6]。1993年出土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发现记载经络文字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所记载的均为11条经脉,而到了《灵枢.经脉篇》,经脉的数量变成12条,但至今未见记载是如何改变为12条经脉的。[7,8]。仅见在《针灸甲乙经》中,将当时我国境内的12条河流 (海水、渚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和济水)与“十二经”相类比的记载,似乎这种数量的吻合也符合中医中天人合一的人文观和人文思想。再者,11条经脉无法平均分配上下肢,这也需要有12条;后来脏腑也相应需要有12个,故出现了心包,于是数量上的匹配也吻合了。这些恰好是说明经络学说中人文因素的例证,在大量的经络发展研究资料中均可找到这类例证。因而,现代人所认为的“十二经”实际上与最初所说的经脉是有很大不同的。总之,解剖分析方法始终不是中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因此,经络理论中经脉的建立较多地受到当时人文思想的影响是显然的[6]。
  贾得道先生从历史文献和临床实际两方面分析后认为,经络和针灸穴位不具备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根据有五点:一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种《十一脉》资料,根本没有提到俞穴的问题;二是《素问》的《气穴论》、《水热穴论》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以及《太平圣惠方》第100卷引《明堂灸经》所记的俞穴都是或按作用、或按身体部位分类排列的,未提和经脉的关系;三是《针灸甲乙经》、《太平圣惠方》、《针灸资生经》等记载的俞穴,头、胸、腹、背按部位排列,只有四肢俞穴是按“十二经”排列的;四是把所有俞穴都排列在经脉上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素问.气府论》把大部分俞穴都记入手足六阳经和督脉、任脉、冲脉,阴经只有六穴,而《外台秘要》是把所有俞穴都记入“十二经”中,只有《圣济总录》、《十四经发挥》和《医宗金鉴》才和现在一样,俞穴是按十四经记载的;五是《灵枢.九经十二原》和《本输》篇则是把五脏六腑的俞穴分别记入11条经脉的四肢末梢部,以后《难经》补充了一条手厥阴经,才凑成六脏、六腑“十二经”。从以上五种情况可看出,中医文献中对俞穴和经脉关系的记载是极不统一的,这种不统一,正好说明俞穴和经脉并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紧密不可分[5]。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