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

日期:2023-12-22 12:16:26 作者:Fangnan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冬至是从天文角度划分的反映太阳高度变化转折点的一个重要节气。冬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所以北半球的这天日间最短,夜间最长。过了冬至日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昼渐长,黑夜渐短。我国民间很早就有自冬至起“数九”的习惯,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故有“冷在三九”的说法。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阴气盛极而衰,阴极阳生,这时阳气开始萌动,是阴阳气交替的关键时刻,故有“冬至阳生”之说。由于此时人体内阳气开始蓬勃生发,也正是人体阳气收藏时期,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所以这时应特别重视保护体内阳气,不要使阳气过度耗散。如果过度消耗阳气,体内阳气储存不足,则对养生不利,来春也容易发生疾病。可见,冬至也是一个养生保健的重要节气,值得我们注意。
        一、起居防寒 劳作防过
       冬至节气“进九”之始,时序开始进入一年中的最冷阶段。中医学认为养生保健要“天人相应”,所以,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起居作息,调整生活节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注意“早睡晚起”,顺应天时,以利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冬至阴寒之气隆盛,“防寒护阳”是冬至养生的关键。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免寒邪,防寒保暖。外出要注意增加衣服,戴好围巾和帽子,特别要注重足部保暖,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衣裤和鞋袜。这一时期尤其要注意预防关节炎和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天气寒冷时老年人最好减少外出。
       古人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就告诉我们要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要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同时,要懂得“动则生阳、静则生阴”的道理,通过合理的运动帮助我们升发体内的阳气。所以,要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运动,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但是过度的升发阳气就会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蛰藏的养生道理。因此,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
        二、培元固本 节欲固精
      “冬至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开始萌动。所以,在此期间应特别注意“养藏”,使人体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过,“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这说明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用而。东汉医家张仲景也说过,“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可见节欲保精的重要。所以,冬至时节一方面要注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养其肾精,同时要节欲藏精,节制房事。绝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五脏六腑皆旺,抗病能力也强,身体健壮则人能长寿。反之,肾精匮乏,则五脏虚衰,多病早夭。《泰定养生主论》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终者,祛疾延年,老当益壮”,这说明严格而有规律地节制性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必要保证。
        三、饮食慎调 体虚慎补
       冬至时节饮食调养,除冬令饮食要求之外,还要注意食宜多样,谷物、果蔬、肉类要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老年人脾胃虚弱更是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用现代营养学观点,老年人的饮食应“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老年人阳气日衰食宜温热熟软,脾喜温恶冷,故宜食温热之品以保护脾肾。由于年老齿松脱落,咀嚼困难,故宜食熟软之品。食宜少缓 “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谷气长存”。同时,老年人应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
       许多宿疾最易在这一时期发作,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在这一时期发病率相当高,为防止这一时期疾病和促进人体健康,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冬令进补。“气始于冬至”,冬令进补多选择冬至开始,这与宇宙天地阴阳气交相合,可以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减少,进补后可发挥最大的功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的时间。按照中医理论,“虚则补之”的原则,进补有许多方法。按体质有气虚、血虚和阴虚、阳虚之分;按方式还有“药补”和“食补”之别。但无论食补还是药补,均应依据体质的不同及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而区别对待,绝不可盲目进食补品。(详情请参阅:《进补“十忌”》)
        四、精神少虑 畅达少忧
       中医学认为只有人体的精气充足,神气健全,才能健康长寿。李东垣说“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养神,认为“静则神藏,躁则消之”,主张“静以养神”。《素问·上古天真论》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著名的养生格言,意思是,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安宁,不贪求妄想,就可以精神健旺,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要做到真正的清静养神就应该清心寡欲,淡名利、远声色,忌膏粱厚味,知足常乐,戒妒忌、狂想,保持心态平衡。
       养生重在养心,养心先要培养善良之心、宽厚之心,寡欲之心,无忧之心。特别是老年人要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名利劳神,不为琐事烦恼。要注意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寻找精神支柱。还要注意仪容仪表,装束要得体,心态要年轻,精神要振作,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相关链接:
☞ 冬至营养食谱
☞ 冬至十一月中坐功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