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针灸经络的七大误区

日期:2012-06-12 16:19:19 作者:Fangnan 编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第三误区 肉眼看见的经络与血液循环的发现者
  《灵枢×经脉篇》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据《内经》之意,经脉之所以看不见,并不是因为太小或本来无形才看不见,而是因为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可以看见,经脉比络脉更粗大,自然应该比络脉更容易看见,只是因为位置较深,须解剖方能看见(《灵枢×经水篇》: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以看见的络脉是什么?根据《内经》大量关于络脉颜色、隆起或下陷的外形变化、所处位置及变异、刺络脉出血等描述,络脉就是血管无疑,那么经脉自然也就是血管了。可以看见的唯一经脉――足太阴内踝部就是经过此处的粗大血管――大隐静脉。十五络脉包容全身比较明显的表浅静脉,唯独没有大隐静脉,因为它已作为经脉了。这并不是说经络都是血管,但血管必然是其中一部分,另有非血管的经脉――主要位于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
  如果经络是血管或包括血管,那么经络的周期性循行或气血的周期性循行就是血液循环或包括血液循环。在西方,公元二世纪时,盖伦提出动脉和静脉如潮水涨落,心脏的作用是把产生的热量送到全身。这一谬论在西方统治达一千五百年之久,直到十七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也因此血液循环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六卷)中肯定了经络循行是血液循环,是中国人首先发现了血液循环。随后美×罗伯特著《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中再次明确了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绝对领先地位[2]。我们通过对《内经》有关针灸经络内容的全部归纳分析后,在《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中明确了经络包括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经络两大部分[3]。不幸的是,现在仍然有不少研究者执迷不悟,断章取义,按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的描述,坚持经络不是血管,要到深部的血管走行处寻找不是血管的经络,或要到肌肉间的结缔组织中甚至肌肉中去寻找所谓的非血管的经络。也有的研究者,干脆把经络都当作血管,自然就会面对诸如循经感传、穴位特征、针刺效应等无法克服的困难。难能可贵的是,罗伯特已经非常明确地把气血循环称为双流体循环概念或双循环理论。总之,区分不出哪是血管性经络,哪是非血管经络,经络研究岂能登堂入室。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