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误区 经脉循行图、穴位连线与古典经脉线
经络给人的印象就是挂图上的线条,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实质。早期的许多目标都集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这里有一个假设,如果那些图线的位置是错误的、并非本源的经脉循行线,那么,所有找到的有关经脉线的证据都是错误的,而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证据都是自然的,由此无论承认经络或否定经络都变得毫无意义。不幸的是,实际的情况正这样。有人已经在说,现在的经脉图只是穴位连线,而不是经脉线,不可轻信。但穴位位于经脉线上,经脉线当然经过穴位,二者是统一的。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沿袭性的历史错误--穴位错误,现在的经脉图基本上都是沿袭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张介宾及其前后的所有针灸经络学中的穴位分类都沿袭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后者是首部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归纳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其各经穴位分类非常明确。问题就出在这里,《内经》中的穴位散见于各篇之中,当皇甫谧进行归类整理时发生了多处严重的错误。
在头面部,《内经》中明确属于某一经的穴位,在《甲乙经》中却归入别的经中,一穴之差常常使各经都不得不偏离原来位置。现在的胆经在头部有好几道折弯,但《内经》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只一条线绕头下行,其余为分支。而现在胆经在头部所连的近10个穴位,在《内经》中却是胃经或手少阳经穴。
在上肢的手太阴尺泽穴,《内经》明确指出位于肘中之动脉,当然只能在肱二头肌腱的内侧凹陷中,现在却在外侧凹陷中;天府在腋内动脉处,《甲乙经》定在腋下三寸动脉处,现在定在上臂前侧。如此一来,手太阴这段经脉就由《内经》中的腋下至肘内侧,变成由肩至肘外侧。此经一变,其它经脉全移动位置,整个上肢经脉都与《内经》严重不符。《内经》中足三阴经从大腿根部就深入体内,并无胸腹外的走行,更无相应穴位。《甲乙经》中却为足三阴经都增加了好几个胸腹部的穴位,以至于现行的经脉图中胸腹部密集排列着足三阴经的线路。本来《内经》中在胸腹部属于冲脉的位置和穴位,在《甲乙经》为冲脉和肾经共有,现在全由肾经取代。
总之,现行的经脉图与《内经》经脉循行比较,严格而言有70%不符。由引可见,经络研究按图索骥,有多么危险。在现代的针灸经络学中,对于经脉的循行,一方面全文引用《内经》的文字描述,另一方面,经脉图上的走行却与文字严重不符,二者竟并行"不悖"。当我们严格按《内经》的穴位和经脉循行重新绘制出经脉循行图时,经脉是不是血管一目了然[1]。另一方面,按错误的分类和定穴治疗疾病,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此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将主脉与支脉混淆,如膀胱经的背外侧线和下肢部分都是支脉;手厥阴经的整个上肢部分都是支脉。这些在现在的经脉图中都没有任何标识。而完全走行在体内的经别――正脉,更缺乏明确的认识。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