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日期:2010-07-28 16:50:18 作者:Fangnan 编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6,其它记载
    《灵枢•经水篇》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不仅借鉴了哲学原理和解剖知识,而且借鉴了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其曰:“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又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所谓“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即解剖知识。所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即天文历法知识。所谓“十二经水”,是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是古代的地理知识。古代医家把“十二经”比喻为十二条大河流,故有“十二经水”之称。
    据《灵枢•脉度篇》记载,除阴维、阳维、冲脉、带脉外,其余二十八经,总长度为十六丈二尺,这个数据,并非实际度量的数据,而是按日行“二十八宿星”的运行规律计算出来的。详见《发现经络》第六章。
    《灵枢•五十营篇》记载了古代医家用“经络”阐释人体“气血”运行的具体方法,是把“二十八经”比拟为“二十八宿星”,并不是说人的血液运行以“二十八经”为管道。并且,在中医学的概念范畴,“气”和“血”都有物质基础,可以互相转化,血能载气,气能行血。“经”和“络”的实质,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线条,决不是可容纳任何物质的管道。所以,不能把“经络”误解为人体“气血”运行的结构,更不能认为“气”或“血液”运行于“经”和“络”构成的管道。古代医家是按各“经”的顺序阐释“气血”运行的规律,绝对没说“经”和“络”之中容纳着“气血”。并且,古代医家是用“经络”联结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并没说人的身体上长着“经络”。
另外,在经络学说指导下,《难经》开创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这是古代医家根据经络理论开创诊疗方法的范例。其具体方法,都是以“经络”为论理工具。比如,所谓“六经辨证”,是把外感热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归属于“六经”,并不是“经络”本身的疾病。所谓“六经”,是“十二经”的简化。由此可以证实,《内经》以后,在《难经》和《伤寒杂病论》中,“经络”的实际意义,仍是论理工具。在当时,经络学说是用来阐释生理病理、指导诊断治疗、或开创诊疗方法的方法论。
    以上说明,中医经典文献对“经络”的解释和相关记载都是一致的,既互相吻合,又互相补充,综合起来,可以看出“经络”的概念是怎样产生的,是干什么用的,足以说明,“经络”是方法论的论理工具。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