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凭以上理解认定“经络”是论理工具,恐有牵强之嫌。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更确凿的证据和史实可以充分说明,所谓“经络”,确实不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论理工具。举例如下:
1,《灵枢•经别篇》的记载表明,“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如《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五脏六腑是人体生来就有的,但“十二经”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把这段经文与《灵枢•经脉篇》对“经络”的解释结合起来,更能证实这一点。
2,《难经》的记载表明,奇经八脉是创建“十二经”以后补充的。其作用,主要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如《难经》说:“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这段经文说明,在中医历史上,“十二经”的创建在先,“奇经八脉”在后。在“十二经”的基础上,古代医家又创建了“奇经八脉”,这是参照了“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的道理。
3,《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表明,“十二经”的名称,导源于“阴阳离合”的哲学原理和“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十二经”的起止、分布、走向和循行路线,都是古代医家在人体模型上画的。其模型,即《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的“圣人面南而立”。各“经”的阴阳属性、起止、分布和走向,都以“面南而立”为标准姿势。详见《发现经络》。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创建经络学说,是为了对人体的复杂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所谓“论理人形”,即对人体进行研究。所谓“各从其经”,是将人的脏腑和各种结构分别归属十二“经”,等于把整个人体划分十二个系统。这说明,在《内经》以前,“经络”就是古代医家“论理人形”的工具。所以,用现代语言说,“经络”是论理工具。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