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论理工具。《内经》告诫后人,不能把论理工具混同人体的结构。
如《素问•徵四失论》说:“夫经脉十二者,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所谓“此皆人所明知”,说明古代医家知道“经络”是什么。所谓“工之所循用”,说明“经络”是古代医家使用的论理工具。所谓“工”,古指医生。
用现代语言来说,所谓“精神不专”和“志意不理”,是指对“经络”的理解不透彻,或没理解“经络”的实际意义。所谓“外”,指“经络”。“内”,指人体的结构。“内外相失”,是分不清“经络”和人体的结构,故时“疑殆”。这是说,如果对“经络”的理解不透彻,或没理解“经络”的实际意义,混淆了“经络”和人体的结构,必然导致疑惑。这说明,《内经》告诫后人,“经络”与人体的结构有“内外”之别,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必须区别开。否则,若“内外相失”,就不能“十全”。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近代医书几乎都把“经络”误解为人体的结构。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