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经络在人体的重要性。
太阳寒气与少阴热气是二经正常的生理功能,两者之间有着经络联系。手足太阳要完成排贮 津液,泌清别浊的功能,必赖于寒水之脏的正常气化,然水之所以能气化,又有赖于少阴阳 热的温煦蒸腾。少阴之热是心肾的体现,少阴与太阳两经主气,一寒一热,寒热互调,完成 一种动态平衡。?
又如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燥皆为生理之气,二者之间亦有着密切关系,阳明燥气是完成腐熟传 导的条件,然而燥气能适畅而不太过,正是由于太阴之湿的调济,从而保持胃肠润而不燥; 同样,湿气是太阴宣降、输布的条件,其湿不太过,则是有赖于阳明燥气的调节,从而振奋 肺脾之阳。太阴与阳明的关系,是燥与湿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沟通其对立统一关系是由经络 来实现的,经络是其调节通路。再如厥阴风气以条达为顺,少阳火气以潜降为和,即所谓肝气宜升,胆气宜降,两经的升降 结合保证了气机的调畅,水道的疏通。人体通过太阳少阴的寒热调节,太阴阳明的燥湿调节,厥阴少阳的升降调节,使人体的阴阳 在消长胜负的过程中,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下,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气化功能。这些,都是经络与脏脏之间关系的体现。
脏腑对经络有濡养作用,脏腑之气血津液充足,使经络不空虚为病,从而维持经络正常生理 功能。不同脏腑之气血津液濡养不同的经络,古人把经络分归于各脏腑,且经络之间有气血之多少 ,阴阳互行,相生相克,互根互用,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若五脏安和,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肝胆疏泄,肺气归元,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小肠受盛 ,大肠传导;三焦主气,膀胱藏津,各司其职,藏泻有所,相辅相成,六脉因而调匀,经络之气血阴阳平衡,不致为病。所以,经络与脏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络与脏腑间互相调节,使人体处于阴阳平衡。
由于经络与脏腑在生理上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在治疗疾病时,经络与脏腑也相互关联。经络调节平衡的功能总是表现在纠正阴阳气血偏胜偏衰为最终目的。针灸治疗病程中,如凡脏腑病症,宜取俞、募、原、合诸穴治之。脾脏有疾,则以脾经穴为主,根据其寒热虚实, 采用不同穴位及不同针灸方法。再佐配经验穴,达到调节作用。?
《素问•经脉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可见,经络尤同药 物作用于人体,其间通过针灸来实现。所谓“针即药也”。而脏腑对经络病的调节,临床例子更不少见,如“中风”患者之治疗,必须使其脏腑健,筋 脉得之濡养,经络方通,在此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如针灸内关穴对心脏神经官能症ST—T改变疗效观察: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血管、呼吸和 神经系统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有心悸、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疲倦、失 眠,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无明显阳性体征,心脏X线检查心电图可示窦性心动过 速,房性或室性过早搏动或ST—T改变。八脉交会穴之一的内关穴,通过阳维脉,为手厥阴 心包经的络穴,位于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附近,这两条神经所含的交感神经纤维较多,因此 ,刺激这个穴位,可通过激发循经感传来调整心脏的活动。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 控制,交感神经兴奋时可提高心脏起搏点的自律性,增加心肌的应激性,加快传导速度,加 强心肌收缩力,改变心室的复极程序,导致ST—T改变。交感神经对心脏的影响,是通过释 放儿茶酚胺类物质而发挥作用。因此,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时,有心悸 、心动过速的心电图ST—T改变,针刺双内关穴可通过循经感传,而使心电图转为正常,临 床症状得到改善。?
我们在用足阳明胃经进行实验,用强刺激足三里穴对癌症化疗中胃肠功能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实验通过对各组实验大鼠 化疗中胃肠组织学的研究,证实了环磷酰胺可使化疗中大鼠胃粘膜变薄,浅层上皮剥脱,肠粘膜表层坏死,浅层腺体剥脱及肠粘膜内纤维组织增生等毒副作用;另一方面使胃腺体的兴 奋性受到一定的抑制,减少对血清胃泌素的分泌,从而起到保护胃肠组织的作用。而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调三焦,理脾胃、和胃降逆止呕,再配以具有抗敏、镇静止呕作 用的耳穴,相辅相承,有效地预防及控制了胃肠反应的发生,减少反应程度,从而大大有利 于化疗的正常进行,提高临床疗效。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