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养生

日期:2023-06-21 10:53:22 作者:Fangnan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真正最热的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即所谓“热在三伏”。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之时,阳气增长到了极致,是阳气最旺阴气初生的时节,也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节气。所以,夏至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阴伏在内和阴阳交替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养“长”。
       第一,注意起居,保证休息。夏至起居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的时间,加强防护。要合理安排午睡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电扇送风,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也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第二,适度锻炼,避免过激。夏日运动锻炼可适当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等,但锻炼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此外,锻炼不宜做过于剧烈,如运动过激,将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也可损阳。如出汗过多,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但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第三,心静气和,调养精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日养生应“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可见,夏至精神调养先应做到“心静自然凉”。
        第四,清淡饮食,均衡营养。夏季气候炎热,伏阴在内,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少则犹可,多吃不宜,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而食。按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讲“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因此,夏日饮食宜清淡而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免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夏日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所以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这就是说藏气好软,故以咸柔软之。
       夏至过后即将进入“三伏”,这是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宿疾的最佳时期之一。冬天易发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天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或减轻慢性疾病的复发有较好的作用。故祖国医学对“冬病夏治”非常重视。“春夏养阳”,就是说在夏天调补时要偏于温补人体之阳气,顺应春夏阳气旺盛的变化,这对于易感受阴寒之气及阳虚病人尤为重要。

相关链接:
☞ 夏至养生食谱
☞ 夏至五月中坐功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