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养生

日期:2024-03-05 12:47:12 作者:Fangnan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惊”是惊醒,“蛰”是藏伏,“惊蛰”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的意思。但冬眠昆虫苏醒出走的真正原因,并不是隆隆的雷声, 而是大地回春,天气变暖,地温上升。这时已进入仲春,正是春光明媚,万象更新,桃红李白,莺歌燕舞的时节。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开始活跃的时候。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所以惊蛰节气的养生要根据万物始生、阳气升发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调养,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这话高度概括了春季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所以我们在万物复苏的惊蛰时节,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足底涌泉穴,以促进睡眠。起床时可微睁双眼,凝视屋顶,然后双眼微闭,将双手搓热,捂在双眼上片刻,反复数次,可以保养眼睛,防止眼睛干涩。晨起后可站在阳台或窗前,活动活动手脚,舒展一下身体。白天要多到户外晒晒太阳,或外出踏青、郊游、放风筝,以养人体之阳气。但这时的运动不宜太过激烈,因为人们才从冬季的寒冷中舒缓过来,需要循序渐进。
      “春困”和“春捂”在这节气里尤为突出和重要。此时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上醒来比任何节气都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春回大地天气变暖,人体皮肤的毛孔和血管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液增多了,而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所以人就会感到困乏。因此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健康和精力充沛的工作、生活。惊蛰时节冷暖变幻无常,最易外感风寒。我们知道感冒不是在寒冷时容易染上的,往往是在气温上升或出汗时脱去过多的衣服,突然着凉时染得的。元代丘处机在《摄身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风冷易伤腠理,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一重,不可暴去。”所以,我们要注意天气冷暖变化,不要过早脱掉御寒的衣物,以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发生,这即是俗话所谓的“春捂”。
       春与肝相应,春季养生不当则可伤肝。惊蛰时节,属肝病高发季节,如精神疾病、高血压、中风等病,常会在这时复发或加重。祖国医学很早就提出了“春宜养肝”的观点,这时只有保持肝脏良好生理功能,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所以要保持精神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
       在饮食调养方面,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要以“保阴潜阳、清肝降火”为原则,适当进食富含植物蛋白、维生素的食物,诸如春笋、菠菜、芹菜、韭菜、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和鸡、蛋、牛奶、鸭血等,尽量少吃动物脂肪类油腻食物。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节气要“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可适当进食山药、大枣、莲子、银耳粥。惊蛰时节,乍暖还寒,天气多变但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也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此节气各种病菌开始活跃,因细菌而感染的疾病增多,大蒜是一种广谱抗菌食品,对多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常吃大蒜对预防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有一定作用。在江南一带,民间还有用菊花嫩苗炒菜和煎汤的习俗,对高血压头昏或肝火偏盛食之尤宜,可起到降血压、清肝明目的效果,我们不防试试。

相关链接:
☞ 惊蛰营养食谱
☞ 驚蟄二月節坐功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