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养生话艾灸

日期:2013-07-13 21:18:22 作者:Fangnan 编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此时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是夏季养生的重要时期。中医认为,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是由于体内阳气太弱,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刺激所致。而治疗和预防这类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盛夏时节自然界的旺盛阳气,来驱除寒气、扶助阳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其他季节达不到的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和三伏艾灸等养生保健方法。
    眼下夏日更盛,又到了三伏时节,正是“冬病夏治”的时候。为了预防冬天的疾病,我们除了可以到医院做穴位贴敷(灸)之外,也可以在自家做艾灸。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预防常见疾病的艾灸方法,希望大家能趁着外界阳气正旺、人体阳气充足的极好时机,及时温阳驱寒,祛病强身,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效果。
    一、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症状】咳嗽吐痰,痰色白、清稀量多,咳嗽声音低弱,易感冒,感觉发冷,四指冰凉。
    【灸法】艾灸大椎、足三里、肺俞、丰隆和脾俞等穴位。
    丰隆:在外踝上8 寸,距离胫骨前缘约两中指宽的位置。
    足三里:坐位时,外侧髌韧带凹陷下四横指,距离胫骨一横指处。
    大椎: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就是低头时,颈部与肩部交接处隆起的骨头下。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脾俞 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功效】健脾和胃、消痰止咳。
    二、预防慢性腹泻、消化不良
    【症状】不能吃凉的东西,甚至喝一杯豆浆都会引起腹泻,平时大便也不成形,稀溏,腹部长期隐隐作痛,喜欢喝温水,四肢无力,口唇苍白,口淡无味。
    【灸法】艾灸脾俞、中脘、天枢、气海等 穴位。
    中脘:在肚脐和胸骨下缘连线的中点处
    气海:在肚脐下1.5 寸
    天枢:在肚脐旁两寸,也就是腹部正中线和乳头垂直线的交点处
    【功效】温补脾阳,化湿止泻。
    三、预防凌晨腹泻(俗称“五更泻”)、肾虚
    【症状】每天早晨五点多钟都会肚子疼,腹泻,中医称为五更泻,是肾阳虚的表现。
    【灸法】隔盐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正中。
    【功效】温补肾阳。
    四、预防寒性胃病
    【症状】长期胃部冷痛,喝温水比较舒服,喝凉水或绿茶就难受,同时面色萎黄、四肢发凉。

    【灸法】艾灸中脘、足三里、胃俞、命门穴。
    中脘:在肚脐和胸骨下缘连线的中点处。
    命门:在第二腰椎棘突下脊柱正中部位。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的位置。
    【功效】温阳助火、散寒和胃止痛。
    五、预防手脚冰凉、妇女痛经
    【症状】一年四季手脚冰凉,妇女经期小腹冰冷,绞痛难忍。
    【灸法】艾灸命门、关元、地机。
    关元:在肚脐以下3 寸。
    地机:坐位,膝关节成九十度弯曲时,在胫骨内侧髁下的凹陷处。
    【功效】温肾助阳、温暖子宫、解除痛经。
    六、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
    【症状】冬天爱感冒,稍微运动一下就气喘吁吁。
    【灸法】艾灸肺俞、足三里、大椎和风门穴。
    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位置。
    【功效】增强肺的卫护能力,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为了达到艾灸的更好效果,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在做艾灸时注意以下几点:
    1、做艾灸的时间,可在“三伏天”内从每一伏的第一天开始,连灸四天,总共灸十二天。每次施灸时间最好在11~13点进行,这是一天当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刻。每个穴位每次灸10~15分钟,待皮肤温热微红即可。三伏时间每年不同,今年的三伏时间是:头伏从7月13日开始,中伏从7 月23日开始,末伏从8月12日开始,今年中伏20天,可灸二个4天。
    2、初次艾灸时,要注意防止烫伤,应先少穴位、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以后逐步加大。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3、艾灸时会产生浓烟,所以要在空气流通的环境里艾灸,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防止火灾。
    4、施灸后会有口渴口干的现象,尽量不要立刻喝水,也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手、洗脚、洗澡。
    5、艾灸期间(即三伏天)饮食应尽量清淡,艾灸当天不要吃牛羊肉、鸡蛋、烧鹅等食物。

 

三伏养生话艾灸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