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养生

日期:2023-08-23 10:13:48 作者:Fangnan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凉爽的秋季真正来临。此时,除部分地区仍会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外,广大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所以,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处暑暑去”、“处暑寒来”的说法。“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是对处暑气候的最好描绘,而“一场秋雨一场凉”和“昼热夜凉”则是处暑时节的明显气候特征。“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气候收敛,作物成熟,万物收藏的时节,也是人体之阳气收敛的时节。所以,处暑时节的养生应根据“养收”的总原则进行调养。
       (一)调节起居,加强锻炼,贮存阳气,缓解秋乏。进入秋季以后,天地之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人体生理功能也相应趋于平和,阳气逐渐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人体会进行自身调节,因此在处暑前后这段时间,很多人会出现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想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所指的“秋乏”。所以,我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改变夏季晚睡晚起的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以做到早睡早起。同时,适当进行午睡,这也利于化解秋乏。此外,要利用早晚气温较低的时间,适当加强锻炼,如登山、散步、做操等。伸懒腰也可缓解秋乏,特别是下午感到特别疲乏时,伸个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还可在室内养些花草,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绿萝等绿色喜水植物,既可美化居室环境,又可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还有利于保持空气湿度。尽管处暑节时白天仍然较热,但早晚还是比较凉快了,所以早晚要注意增加衣服,晚上睡觉注意防寒。
       (二)调整饮食,滋阴润燥,营养肌体,补充津液。处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雨量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对较小。在人们感受秋高气爽之时,其实燥气也在加重,使人们感到皮肤、口鼻相对干燥,故应注意秋燥的预防。对应四时,秋季人体肺经当值,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所以,处暑饮食调养应适当增加酸性食物,可多吃山楂等时令水果和西红柿、茄子、马铃薯、梨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防“秋燥”,在饮食调理方面应注意少食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因多数蔬菜和水果性寒凉多水分,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且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可以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但食用新鲜果蔬一定要适量。同时,还应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此外,还要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虽此时气温还偏炎热(如秋老虎天气),也不宜再多食冷饮食品,以保护脾胃消化功能。由于夏天人体消耗多而吸收少,故在天气稍凉之时,应注意肌体的补充,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补。
       (三)调理情志,稳定心绪,收敛神气,保养生机。处暑到了,秋凉之风渐起,肃杀之气渐生,由于“天人感应”效应,人们极易产生消沉心理和烦燥情绪。所以,处暑养生应预防“秋燥”和“悲秋”两种不同形式的心理问题。为此,我们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以使情绪安定、心情宁静,排除自然界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要适当开展活动,舒展心情,收敛神气,使情志与“秋收”相应,符合秋天养“收”之变数。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体也处于收获的时期,肌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因此,人们的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既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性要平和,情要平稳,心要清明,神要清静,在时令转变中,保持心平气和,神安情静,注意调整身体和心息,不失时机地充分保养生机与培固元气。

相关链接:
☞ 处暑养生食谱
☞ 处暑七月中坐功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