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冬病夏治时

日期:2011-07-14 16:39:27 作者:Fangnan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来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针灸,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是指在冬天易发的病,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因天气炎热,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于体内,到了冬季则发作或加重。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心绞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冻疮等。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
    “夏治”就是在夏日去除积寒病因,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于未发病时,在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摄,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冬病夏治”疗法的适应性很广,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气肿、体虚易感冒、肺间质疾病、肺功能不全、各种关节炎;14岁以下儿童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肢体麻木痹痛、寒湿腰腿痛、肩周炎、冻疮、面瘫、中风偏瘫、各种关节炎;慢性鼻炎(过敏性)、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过敏性)、咽异感症(梅核气)、体虚鼻炎等都有一定疗效。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冬病夏治”药物贴敷灸疗多在夏季7—9月进行,尤以“三伏”为佳,即于初伏、中伏、末伏各一次,连续三年。每次间隔7—10天左右。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贴敷施灸前须清洁皮肤。严重皮肤疾病、过敏体质、吐衄者、妊娠勿用。
    每次贴敷4—6小时,小儿2-4小时。如局部有烧灼感、疼痛感或小儿哭闹不止可提前取下;若温热舒适或微痒可多贴几小时,待药物干后取下。
    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个别病人有时局部起小水泡,一般不需处理,但应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切勿抓破水泡以防感染,必要时来医院门诊随诊。
    贴药后当禁食生冷、肥甘、厚味、海鲜及辛辣刺激之品。
    其次,贴敷施灸以后最好不要去空调房,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不要出汗,出汗的话固定药饼的胶布会脱落,最好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的用电扇微风吹吹。
    还要注意的是饮食,贴敷的当天最好不要吃冷饮以及冰镇的食品,其他饮食与平时一样。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的吸干穴位上的水。如果贴敷部位出现水泡了,尽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扎,可进行相应的治疗,穿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3-5天就会痊愈。

 

冬病夏治专题知识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