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50岁以后,身体各器官开始老化,骨骼系统也是如此。这时骨头里面的钙质以及矿物质开始慢慢减少,尤其是女性,50岁后进入更年期的女性因荷尔蒙不平衡会加速钙质流失。据有关部门统计,7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9人之中就有1人患骨质疏松症,其中女性更高达每4人中就有1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已经日益成为全球特别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患者们又该如何治疗呢?
1、性激素。雌激素特别适用于绝经后的妇女,雌激素调节肾上腺皮质的机能对骨骼的作用和增强维生素D的作用,因而可以减少骨质的损失并增强肠管的钙吸收能力。常用乙烯雌酚每日0.5~1.0毫克,使用后一周可出现疗效,一个月后疗效最明显,停药一个月后仍可保持其疗效。因此,应用性激素治疗时可以用一个月后停药一个月,再用一个月,然后停药,以免过分刺激乳房和子宫。雄激素和合成激素如苯丙酸诺龙等也可使用。
2、氟化钠。氟有刺激骨生长的作用,氟化物可以使新的骨基质沉积在纤细的骨小梁周围。如钙摄入不足,则新形成的骨基质停留在骨样组织阶段而不能钙化或骨化。如钙供给充分,则新的骨可以充分钙化或骨化。氟化物亦可减少骨痛和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危险。一般每日50~75毫克,疗程可达1年。某医学专家认为,氟化钠、钙和雌激素并用临床疗效好,但是氟化物过量可引起氟中毒。如神经症状、腹痛、腹主动脉钙化和关节痛等,应予以注意。
3、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钙在肠道的吸收,维持正钙平衡,一般用量每日5000~25000单位。如同时伴有肾性骨软化症,则剂量可高至40万~60万单位,维生素D与钙剂同服疗效更好,使用维生素D与钙剂时,应注意尿钙过高症,以免久用导致尿路结石。
4、注射磷酸盐。磷酸盐可使尿钙减少,刺激骨形成和减少骨吸收,对加速骨折愈合,治疗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疗效。
5、补钙。由于户外活动减少,进食不多,临床可能出现不明显的维生素D缺乏症;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肾脏一些酶的活性下降,以致肠道钙吸收不良而缺钙。通常补钙量为1000~1500毫克每天,与维生素D合用3~4个月。此外,老年人应多吃含钙多的食品,如鱼类、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土豆、萝卜等。
6、降钙素。降钙素有强烈镇痛作用,作用于神经中枢特异性受体,升高β-内啡肽水平,降钙素还能阻止钙离子进入神经细胞,抑制疼痛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
7、锶盐。锶盐可以保持骨更新的速度,在保持骨形成的同时减少骨吸收,改善骨骼的机械强度,但不影响骨骼的矿化及不改变骨结构的晶体。所以锶盐是一种对代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作者系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