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輝文摘

日期:2016-12-30 21:45:01 作者:湘輝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让座与和谐


    我们这一代人是学着雷锋长大的。谦让、助人,这些辞令在我们的人格未形成之前就深深植入了潜意识中。多少年来,每每看到相识或不相识的人遇到麻烦之时,便觉得有责任去助一臂之力。日常生活中,每坐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于我者,便如坐针毡,只有赶快起身让座,才心平气静。这让我想起了三年前一次去长沙办事,在公共汽车上,上来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我便起身给老娭毑让座,老人一坐下,马上将两腿叉开,腾出一个小三角,将我搂住坐在她怀前,我们的体温顿时相互其暖融融,汽车只走了大约七、八分钟,两位老人便下车了,我坐在车上,望着她们的背影消失在人流中。纵然我们永远也没记住对方的相貌,永远是陌生人,但这份短暂的缘份却在我的记忆中成了永恒。
    又有一次,正值上班高峰,我上公共汽车吋,摩肩接踵的拥挤使我心安理得地站着,此时一位大学生模样的青年人立即起身让我坐下,他便挤到了前面的人群中,我判断他是要下车了,便没有去理会,等快到终点站时,突然看到他仍在车上,我后悔没有道声谢谢,但此时巳无法补上这一句了,我便在心里默默为他祝福,愿他事业有成,前程远大,将来娶一个贤慧妻子,然后看着他下了车,一种内疚的感觉便得到了释放。我想,我和小青年的让座行为,是我们在特定环境中,充当了短时间的志愿者的角色,这与别人无关,因为在当今法制观念日益增强的时代,谁花钱买了票,都有坐的权利,若座位供不应求时,便只论先来后到了,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倚老卖老,去愤世嫉俗,去抱怨世风日下。这又使我想起了美国关于“让座”的著名事件。那是1955年12月1日,美国蒙哥马利市一家百货公司的黑人裁缝罗莎·帕克斯下班后登上了回家的公共汽车,上来的人越来越多,于是白人驾驶员便命令坐在后排的四位黑人乘客起来为白人让座,其中三位照办了,惟有帕克斯太太坐着不动,旋即她便遭到逮捕。这时,一位黑人律师马丁·路德·金愤怒了,他挺身而出告诉大家:“美国的民主伟大之处是公民有为权利而抗议的权利”。并号召黑人拒乘公共汽车,于是掀起了一场美国现代黑人史上为争取基本人权的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黑人们不顾被解雇,被囚禁,义无反顾地坚持拒乘381天后,美国最高法院被迫作出了关于蒙哥马利市在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为“违宪”的裁定。马丁·路德·金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民权运动领导人。时隔44年后,1999年6月15日,美国国会议员、民权领袖及各界代表近千人聚集国会大厅召开大会,由克林顿总统授予巳86岁高龄的罗莎·帕克斯太太“国会最高荣誉奖”,并称赞她是“美国自由精神的典范”,同时引用马丁·路德·金的话评价说:“她坐在那里没有起来,因为压在她身上的是多少日子积累的耻辱和未出生的后代的期望”。坐着也是一种权利,这是当时在美国所体现的。然而一位名叫狄马的中国先生就此发出感叹,因为他发现在中国的辞典里,有关坐的词语几手全部为贬义:坐等、坐牢、坐吃山空、坐而论道、坐地分赃、坐视不管、坐失良机、坐以待毙、坐井观天、坐享其成、坐山观虎斗等不一而足。于是我又思忖,我们不可能在国家法律法规中去确定一个“座”与“让座”的概念,但我们至少不应该将“坐”说得如此软无骨气,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个错误,我们现代人应该去纠正并与时俱进,取其中义,即令其和谐。君不以为,如果有着更多的人愿当公汽志愿者,并以其“让座”之精神和行为去感化带动更多的人又成为志愿者,那么,坐与不坐之间便由摩砂纸而变成了润滑油,由抢占目标而升格为谦让精神,从而形成公共汽车上的一道风景线,一道美味佳肴,令我们在短暂的时空内,在拥挤的无言中,得到赏心悦目,受到无形陶冶,令我们品尝到让座的甘甜,亦让得座的人学会感恩,那么,和谐社会便指日可待了。(原载于2O05年7月12日《湘潭晚報》B2版 百姓宽带/莲城夜话)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