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养生之道(十)

日期:2013-03-09 21:45:42 作者:陈星桥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僧人与养生

  养生之道不仅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知识或认识问题,最重要且更困难的是能否实践以及如何实践的问题。人人都希望能健康、长寿,但由于各人的生理、心理以及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因而对养生的认识和实践也就很不一样。也可以说,不同社会职业的人,其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也会有所不同。如前所述,佛教的养生之道既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相当的特殊性,它由一类特殊的社会成员——佛教的高僧大德和广大信徒在实践佛教的教理教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探讨佛教徒——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的养生问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佛教养生之道的认识,有利于佛教徒正确处理养生与修行的关系,做到身心愉悦,健康长寿。
  佛教僧人是社会中的一类特殊人群,即使在各宗教的专业神职人员中,他们也是比较特殊的。他(她)们出离家庭,不管是独身修行,还是在寺院中集体修行,都受到佛教戒规和社会舆论的制约。僧人在实践佛教养生之道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禁忌和诸多问题。在我们所见到的僧人中,有的身强体壮,满面红光;有的神清气爽,和蔼可亲;有的面黄肌瘦,体弱多病;有的性情怪异,甚至发为神经病。同样为僧,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除了各人先天性的因素以外,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僧人出家无家,四海为家,可以减少随“家”而来的一系列麻烦和牵挂,也因此才可能把生活需求降低到最少程度,才可能有较多的修心养性之余暇,“少忧,少恼,少希望住”,“无挂碍故,无有恐怖”,颇合乎养生之道,这是僧人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四处漂泊,若无相当的适应能力,必然身心不安,极易受损。从年轻僧人来说,血气方刚,往往洪福无缘受,清福尤难享,若信心不坚,定慧力不够,面对欲境诱惑,只是一味压抑,不善疏导、回避,极有可能造成生理紊乱,性格变得怪异;从老年僧人来说,或因老弱不受尊重,或因疾病缺人照顾,或因特殊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因代沟不被理解,或担心麻烦、拖累常住(僧团)等等,若无相当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坚定的信念及毅力,无良好的戒德与人缘,这些都会成为修行与养生的障碍;从尼僧来说,因信佛、出家而有一种崇高的神圣感和精神寄托,同时也避免了世俗女性种种的麻烦和牵挂,心境变得清净而慈善。但她们毕竟是女性,有着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教界与社会对她们要求更严,她们的出家生活与普通女性的生活反差极大,加上社会对她们往往缺乏理解,颇多歧视,若信心不足,定慧力不够,又不善于自我调适,那么身心都可能出现问题。
  第二,僧人剃除须发,抛家舍业,为的是学佛、修道、弘法,这一充满神圣感、使命感的价值取向成为他们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克服一切苦难的精神支柱,若上述目标得以实现,那怕只是部分实现,对于他们的身心无异于一付“十全大补剂”。这应是历代高僧长寿的重要原因。反之,若发心不正,或上述价值取向受到重大挫折,又无新的价值取向作支撑,结果就会身心俱损,弄得不僧不俗,甚至发为神经病。
  第三,僧人出离小家,进入佛教僧团这个大“家”,而这个家又联系着广大信众,联系着社会和国家。为使这个“家”顺利运转,大众和合办道,佛陀和祖师们要求僧人以戒为师,遵循“六和敬”,并制订了许多清规戒律。所谓六和敬,即: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我国丛林清规一般能体现六和精神,要求住持领众办道,率先垂范,出坡劳动不甘人后,作风民主,凡有布施,普同供养,不搞特殊,尊老爱幼,嘘寒问暖,圣诞节日,与众同欢。如此则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加上寺院多处于名山胜地,山青水秀,殿堂庄严,环境清净,这些都有利于养生。当然,规矩和禁忌太多,必会压抑个性;在集体生活环境中,想学习和进行一些适合个人身心状况的修行与养护(锻炼、食疗等)都很困难。此外,僧人出家的背景比较复杂,佛学修养、文化水平、社会经验差异较大,加上修行人主观性强,思想比较单纯,对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不够重视,若寺院住持非人,家长制作风严重,道风不正,管理失当,很容易造成寺众失和,相互争竞、猜忌;又若外界干预太多,寺院商业化、世俗化严重,僧人整天忙于经忏和事务,这些都可能损害寺院的声誉,并严重影响僧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不利于养生。
  第四,艰苦朴素,精进办道,是僧人之本色,寺院道风好的一种表现,但若常住对僧众的关心不够,寺院缺乏基本的饮食营养和必要的医疗卫生条件,僧人自身又缺乏自我保健和体能锻炼意识,久而久之,僧众的身心健康必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以往常见我国汉传佛教僧人面黄肌瘦,体能差,甚至精气神不足,与此即不无关系。尽管个别人可能身体素质优越,或信心好,意志坚强,修行专注,身心达到一种超常状态,一段时间内不吃不喝不睡都不成问题,但对多数僧人来说,四大之身毕竟是因缘所生法,它的健康存续必有赖于一定的条件。所以在现代社会,寺院还是应尽可能地改善僧众的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
  第五,寺院殿堂庄严、洁静,晨昏二时课诵香烟缭绕,梵呗悠悠,大众虔心礼佛赞颂,如沐春风。晨钟暮鼓,起居有时;或青灯黄卷,挥毫书经;或山间参禅,坐看花开花落;或树下小憩,静听泉水潺潺;或聆大德开示,或聚道友小茗。养益身心,莫此为胜!但若心性猥琐,俗情难舍,或名利缠心,则往往适得其反,寂寞难赖,以至度日如年。此佛经所谓“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若心有染,则仙境亦难免变浊了。
  另须指出的是,我国汉传佛教僧人课诵在站立中进行,重心高,梵唱之气多从喉间发出,声音虽嘹亮,但易伤气耗神,且久立伤骨,不易定心。而藏传佛教僧人课诵在坐中进行,重心低,梵唱之气多从腹间(丹田)发出,声音厚重,有如雷音。南传佛教僧人和韩国、日本僧人梵唱亦有此特点。汉传佛教寺院于此是否可以借鉴、改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僧人养生问题颇为复杂,实不可一概而论。何况僧人中有男僧、尼僧;有禅僧、学问僧、事务僧、经忏僧;有常住僧、云游僧,等等。我以为,僧人既已出家,即便从养生角度来说,也应将坚定信仰、勇猛精进、弘法利生放在第一位,因为僧人的精神生活是最重要的。佛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一切唯心造”。大量事实也说明,心的能动作用往往是不可思议的。一些高僧生前死后的生理变化超出常理,至今仍成为科学和医学不解之谜。其次,僧人孤身一人,居无定所,为借假修真,增强适应能力,平时还是应注意加强自我保健、体能锻炼和防病治病意识,一有不适,即随时按捏、调理,最好能懂一点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知识,尤其是中医及养生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如经络穴位、针灸、按摩、拔罐、刮痧、食疗等。藏传佛教设有藏医学院,汉地佛学院也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据我观察,我国汉地多数僧人不重视养生,也不懂得如何养生。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第三,汉传佛寺大多实行住持负责制,而僧人以寺为家,精神和物质生活均依托于寺院,故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寺住持不仅为僧众慧命之所系,亦对全寺僧人的身心健康负有重要的责任。因此,寺院住持应加强寺院管理,充分发扬佛教六和敬的精神,在领众修行和搞好自养的同时,要切实关心僧众的身心健康,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改善僧众的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并宣传普及养生常识。尼众寺院尤其应加强学习,妥善管理,尼僧相互间需多一点理解、关心和帮助。若僧众身心健康,则有利于促进僧人的学修,必能增强寺院的凝聚力,并大大减轻常住在医药等方面的负担。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