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养生

日期:2010-12-23 21:15:17 作者:曲黎敏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以唐宋为界,唐宋之前多道医,重修行;之后多儒医,重明理,且各说各的理,自此,医学和医术就逐渐式微了。这一讲主要和大家聊一下儒释道三家关于养生的话题。实际上我们讲《黄帝内经》,讲一些医学知识,就是为了要养生,要让自己健康长寿,而要做到这点,就需要了解儒释道三家的养生理念。
    人的寿命有多长咱们先讨论一下关于人的寿限的问题
    目前,关于人类自然年龄的推算有三种学说:
    第一种:“自然系数”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寿命系数是5—7年。一般哺乳动物的寿命等于:生长期(年)×寿命系数。人的生长期是25年,由此得出人的寿命是125~175年。
    第二种:“细胞分裂”学说。这种学说用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出人的寿命。人的肺或纤维细胞分裂40~60次,由此推算人的寿命应为110年。
    第三种:是跟性成熟期有关的。人类的性成熟期大致为14岁左右。人的寿命为14x(8~10)=112~140年。
    总而言之,这三种推算方式,人最低限也应该活到一百一十岁到一百二十岁,高限就有可能活到一百七十五岁。所以如果你很好地对待自己的身体的话,活到一百一十岁应该是不成问题。尽管到六十四岁以后,阴阳都已经出现衰退,但是如果好好养生的话,应该能活到一百一十岁。可是,在所有的哺乳动物里面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像牛马这些动物都有可能活到它的自然寿限,而唯有人类,到目前为止,只活了自然寿限的一半。
    人活不到自然寿限的原因是什么?
    运动姿势的改变
    首先是人的运动姿势的改变。人类用双足直立运动代替四肢爬行.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许许多多的问题:直立的姿势缩小了骨髂、关节、肌肉、韧带等全身运动系统的活动幅度,使脊柱负荷过大,大脑极易缺血缺氧,容易发生大脑和心脏疾病;双手使用不均匀,致使大脑缺乏逆向调节;由于心脏只进行一些极度缩小生理强度的慢性运动,使心脏的适应能力减退,这些都容易使大脑和心脏发生疾病。
    呼吸方式的改变
    随着运动姿势的改变,人的呼吸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除了人以外,所有的动物都采取腹式呼吸,所谓腹式呼吸就是用肚子呼吸。人的呼吸方式有一个从腹式呼吸到胸式呼吸的转变。胎儿时期,人的呼吸是靠脐带,他是完全的腹式呼吸。胎儿在离开母体的时候有一个风险,他必须在离开母体的那一瞬间变腹式呼吸为胸式呼吸,最后当他能走路会站立的时候,彻底地变为胸式呼吸,这就完成了从腹式呼吸到胸式呼吸的转变。
    我们经常说人体的胸为阴,背为阳。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推断,因为所有动物都是趴着的,它的整个后背是在上的,将它归为阳;那么入恰恰是一个站立的姿势,所以人的后背为阳。在中医来说,后背是太阳经、督脉所过之处,而胸腹多是阴经循行,任脉——人体最大的阴脉也走的是胸腹。所以如果后背痛、腰痛,中医都把它归为阳的层面,把前面胸腹部归属于阴的层面。
    腹式呼吸有一个好处,可以充分地发挥肺的功能,增大肺活量。变成胸式呼吸以后,人体肺的大部分细胞就因为闲置而失去了活性,这样,人的肺活量减少,就活不到自然寿限。所以反过来一推,如果真要养生,我们就应该在家里爬一爬,让肺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又比如说在治疗上,中风病人摔倒就摔倒了,你就让他重新回到婴儿学走路时期,从在地上爬开始,一点一点学习,重新开始,这时,靠外力强制性的康复没有太大的用处,最好的办法是让他靠他自己的力气,慢慢地恢复本能。
    说到我们的肺越来越萎缩,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件事可以印证出来:当你年老的时候你的枕头会越来越高。凡是喜欢高枕头的人,实际上心肺功能已经出现问题。你会发现小孩子是不枕枕头的,他能够平躺,而~'frl现在一点点地把枕头加高,才能够让呼吸顺畅一点。因为平躺的时候肺液都在往上涌,就会觉得喘不上气来,这时把枕头垫高一点或坐起来,会舒服一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就说明人的肺活量已经萎缩,会造成人的短寿。
    所以,中国古人在养生方面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用导引术解决人体的运动姿势的改变的问题,而针对呼吸习惯的改变,就提出了“胎息”。
    循环功能的改变
    人的循环功能的改变,也是导致人活不到自然寿数的原因之一.这一点恰恰是我们生活中很容易忽视的。
    所谓循环指的是生活在大自然的动物要适应四季的节气,就是什么样的季节你就应该保持在什么样的状态。夏天就应该出汗,顺应阳气的开泄;冬天就应该捂着,顺应阳气的敛藏。
    现在的人生活日益舒适,空调天天开着,夏天不热,冬天不冷了,这样会造成很多的现代病。冬天很忌讳出汗的,冬天你就要培养自己的抗寒能力,这样才能保持住你皮肤的保暖和散热功能。夏天就应该热,《黄帝内经》讲四季养生的时候说,夏季要“无厌于日”,夏天越出汗越好,这样才能把你身体里的毒素和垃圾全部带走。如果在夏天你不让自己出汗,天天在空调房里呆着,毒素无处排泄就积淀下来,就成了致病的源头。
    所以在古代,道教针对不同的节气采取了二十四种导引姿势,来帮助人们改善身体的循环,顺应天气的变化。二十四节气坐功图是从陈抟老祖那儿来的。像到了大寒这个节气,大寒的前后十五分钟,要摆一个姿势,就是坐好了以后一条腿伸开,一条腿盘起来,然后两个胳膊翻过来翘着,慢慢琢磨,两胳膊翘着打开的是什么经,一条腿抬着是打开的什么经?抬腿主要是开膀胱经,后腿主要是太阳膀胱经循行,所以人常说人老腿先老,你只要后腿痛,就说明你的阳气不足了,就是阳虚症。所以二十四节气导引图是专门改变微循环的。
    其实大家就记住一点,就算你不去学习古代的这些导引方法.大家也要关注一下节气的问题。中国古代把这些时间规定得特别准确,你要记住,在一年当中,哪怕你每次半个小时,就在节气的前后十五分钟,每年静坐二十四次,每个月静坐两次,都会对身体有好处,这也是“盗天机”。因为这个时候是很关键的,是天地阴阳之气转换的时候。
    通过导引,我们可以主动迎合天地阴阳之气的转换。如果不愿意主动的话,可以采取一种被动的方式,就是静坐。静坐可以使你的气机平和,被动地随天地气机运动,所以,在节气的前后十五分钟静坐是一个很重要的养生原则。
    消化功能的改变
    人的运动姿势的改变导致呼吸姿势、循环功能发生改变,此外,还引起了消化功能的改变,导致我们的消化功能极度地退化,萎缩得特别明显。比如说咀嚼能力越来越退化,吞噬能力也没有了。就是说现在有些饭你不可能直接吞下去,而有些动物是先直接吞下去的。动物用吞噬的方法使它的整个消化器官都处在一个兴奋的状态,使消化能力很强大,可以消化那些东西,而现在我们人没那个能力了。
    现在的一些烹饪方法貌似养生,实际是越来越退化人的消化能力。比如说,现在的食物越做越精细,菜、水果都打成浆。连嚼都不用了,那牙齿以后该用来做什么呢?所以,人就该吃点粗粮、粗纤维,对身体会很有好处。
    还有个问题,有些人经常说,我挺好啊!我特别能吃,我都不知道饱,其实这在中医里叫“胃呆”,是胃都傻了,吃多少都不知道什么叫“饱”了。而现在更多的人是食之无味!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才吃饭。所以我说你胃不好,你胃气大伤。脾胃健康的关键是你得吃得香,吃东西特别有食欲,觉得吃饭特幸福。所以脾胃是根本。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有“后天”就有“先天”.“先天”是指我们没出生之前,父母给的那点东西。父母给你的基因是先天,你没法改变它;“后天”就是营养,就是精微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要大量消耗的东西,是可以被制造的,要靠脾胃不断地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营养供应到身体的各个地方。所以中医很看重脾胃。中医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把脉的时候也一定要强调胃脉不能绝,强调脉要有根,不能是虚浮飘散的。用我们现在话来说就是如果你这个人现在还能吃,就死不了。如果哪天你都吃不下饭了,那你就没什么救了。所以吃饭是衡量你健康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吃了。不想喝了,你把胃全毁了,中医就认为胃气伤得很厉害,病就比较难治了。
    下面进入我们这一讲的正题:儒释道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总是讲“道,一以贯之”,“大道至简”,他们是在讲一个问题,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中医也用这两句话,不过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顺其自然”来“保身全形”。中国的文化其实是一种很实用的文化,再高妙的哲学最终都是要落到实处,落实到生命的根本上来,否则,就没有意义,这也是中国医学和中国哲学密切相关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医强调养生,儒释道三家古代文化也都很注重养生,儒释道的养生理念也就成了中国养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生活对治法
    儒家是从人际关系中来确定个体的价值,重当下,讲究生活对治法,教我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行走坐卧开始,不断地培养良好的认识和习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非常注重当下。就是你先不管你的前生和后世,你只要把这一生过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那么要想把这一生过好,孔子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学习”。孔子最大的优点就是好学,总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且孔子唯一称赞自己的那句话就是说“不如丘之好学也”。所以孔子非常强调学习。
    现在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改变思想.而真正想改变人的话.应该改变行为.改变行为才能改变命运。
    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使人深刻,才能使人格局变大。就是你这个人气势大不大,全看你学习学得怎么样!这个学习不是说看书读报,而是要通过学习,让你对生活有一种很直觉的把握。所以他说学习可以让人深刻,同时还能够让人改变习惯。
    孔子不是说你这个人有缺点而要你改正;他是让你学《诗》、《书》、《礼》、《乐》、《易》、《春秋》来改变习惯。其实这也是我们做人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现在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改变思想,而真正想改变人的话,应该改变行为、改变行为才能改变命运。才气可以让人出类拔萃,但是只有努力工作和学习才能使人立于不败之地。你要想这一生不失败,你必须不断地去学习才可以。怎么样才能形成习惯?孔子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反复地去学习,不断地强化,这就叫“陶冶”。同时,人在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不免沾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气。曾子说:“吾曰三省吾身”,所以你就得像对待一面镜子一样对待自身,天天擦拭,天天反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孔子不太强调学科学,虽然那个时候也没有科学这个名词。
    学科学和学习性命之学两者不是并立的。科学可以解惑,学一点懂一点。但只有学性命之学,只有学儒释道的东西,才可以使人豁然开朗,才能真正懂得修身立命的法则。
    孔子还很强调责任,强调使命,同时在生活中他很赞美婚姻。孔子认为婚姻是让人的使命和责任能够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东西。所以儒家认为要把婚姻把握住,这就叫“齐家”,“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孔子还有“三慎”:“斋、战、疾”。一个是“斋”,斋戒、侍奉神灵,这方面一定要小心谨慎。还有一个就是“疾”,“斋”涉及到我们人类的灵魂,疾病则涉及到我们的身体,所以他对疾病也是很小心的。最后一个是“战争”,他认为这都是人生命中很重大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对待。“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没有和平的环境,社会就不能发展,人就不能安居乐业,所以孔子认为战争是生命的大事。人们应该对战争采取一种慎重的态度,不要轻易就去跟别人打架,发生战争,这些都会损伤你的身体和灵魂。所以这些都是不得不慎重的东西。
    还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现在有的人很反对学古代的经典。他们认为:时代进步了,古人的东西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了,再去学“之乎者也”之类的东西就太愚蠢了。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千百年了,什么东西都在变,只有一样东西不变,就是人的本性不变。人到现在还是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善恶不可能颠倒。人的五脏、人的身体的进化程度是微乎其微的,(而且现在都说不好自己到底是进化还是退化了),所以说人的本性是不变的。而古人讲的大多是修身立命的法则.“大道”是不会变的,所以学习古人的东西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好好学习它呢?
    佛家——宗教对治法
    佛家有一个宗教的对治法,完全是运用宗教的方法,利用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来鼓励人们培养自己向善的心,从而达到身心的解脱。
    佛家讲究从根、境、识三缘和合的角度观察人的存在,强调心为法本。所谓“根”有哪些东西呢?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东西是你的感觉器官和认识能力;六种环境:色、声、香、味、触、法,是与六根密切相关的。而“识”是我们的精神能力,是一种体悟。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我们对外界事物产生的一种反应,所以佛家强调心,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疾病也是因为我们心的“无明”所导致的。心不净使得五脏病起,如,杀生可致肝、目病,妄语能致口、舌病,淫邪能致’肾、耳病等。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不去跟随那些不良的现象,就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佛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苦谛”。关于苦,就是说我们人活在世上太苦了,婴儿一出生就是哭着的,人活一世也是生老病死、悲苦不断。而你要想追求更大的真理,追求后世的幸福,就必须要继续修行才可以。
    所以佛家对苦的看法是很深刻的。但从佛家的起源讲,佛家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有点不太适合。因为印度属于热带,人的生活环境本身就很苦,所以他就对苦的理解特别深刻。中国苦吗?中国地大物博,好山好水,在中国,出家修行的地方反而是最具有天地灵气的,出家反而是一种乐境。
    通“五明”
    佛家讲,学佛的人应该通“五明”,其实这个通五明的问题,不光是佛家的问题,我们不管学哪个专业、学什么,尤其学医都要通这个五明。
    第一是“声明”。声音是人类的情感的表达,它里面蕴涵着上很多的信息。中国讲的是“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你要听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能他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所以通“声明”的人就能通过听他的声音声调,洞悉他的欲望所在,甚至是疾病所在。所以中医有闻诊,就是这个人一说话就知道他哪个藏器有病了。所谓“闻而知之谓之圣”,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第二是“因明”,指因缘法,是我们认识生命根本的一种方法。其实佛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人体生命的疾病问题。对疾病来说,“你为什么这年要得这个病”,和因缘法讲“你为什么这辈子就碰上她”,是一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大夫给你讲的不是怎么治你这个病,而是要给你讲怎么戒淫、戒杀等一些类似的东西。就是说你的念头、你的行为会造成你的疾病,所以你只要把这个念头、这个行为习惯改变了,你这个病就会改变。这就是因明,因明实际上是一种透彻生命的根本的方法。就是中医里讲:要明白“因天之序”,春夏秋冬,明白了它,就懂得了养生,就不会遭遇疾病了。
    第三是“工巧明”,工巧就是工艺技巧。佛学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其实“心灵手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手巧才能心灵,心灵也才能手巧,这样做起事来才能触类旁通。就像学现代科技,你要知道它的原理在哪儿,就可以举一反三,明白很多事情的道理。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开车,把车弄明白了,中医的五藏全都明白。把汽车当做人的整体,肾精就是油,没油你这车怎么开?发动机不就是心脏吗?有了油,谁来让发动机起来啊?就是胆,胆的生机一起来,五藏六腑就能够自然运行了。
    四是“内明”,内明指的是宗教学。现在信教的人越来越多,学宗教有什么意义?其实宗教学会告诉你一些医药不能解决的人生问题。一定要记住,得病不全是医药能够解决得了的。如果你没有改变你的根性,你的病是解决不了的。像印度的甘地,他就认为现代医学纵容人的欲望。为什么?比如说这个人吃东西不克制,吃多了,肚子胀了,医生就给他点消化片,吃完以后肚子不胀了。那这人就说,我知道了,有一个东西能解决我肚胀的问题。下次我还拼命地吃,吃完了反正还有消化片。你说这是不是放纵你的欲望,而不让你学会自我控制。如果你这次疼得特别厉害,没有药可以救你,那你最起码接受了一个教训,下次不会再这么吃了。所以,懂得了这门学问就会明白医药并不能解决人生的全部问题,除了身体的选择外,人还有灵魂的选择,要学会自我控制。
    第五“医方明”,佛家鼓励学医。学医一方面可以了解关于J人身体的问题,另一方面学医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可以布施慈悲。佛家认为救助老百姓的最方便的一个法门就是帮他们解除一些身体上的痛苦,通过布施这种慈悲之心,个人的修为可以精进。所以佛家一点不反对入学医。
    医药并不能解决人生的全部问题.除了身体的选择外。人还有灵魂的选择,要学会自我控制。
    道家——法自然

    道家主要是讲黄老之学,黄老的学说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在里面,就是中国哲学无论是讲形而上的道德的虚无,还是讲形而下的“礼’’的妙用,都要归于一个核心,就是修养身心性命,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核心。
    老子的学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儒家的学说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待人生,用人际关系解释养生;而老子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的观点,他的德行、品性都是从他这种高度的修养的理念和信念出发的;所以老子给我们最重要的一条理念就叫做“道法自然”,是要通过宇宙的自然法则及本身的和谐来促进生命的和谐。就是说,人的生命节律要和自然节律同步,所以老子的学说跟古代的医学是最密切相关的。
    老子认为人的知识越多,学到的机巧东西越多,人就会有机巧的心,就不能保持本性,不能与自然同步。因此,老子说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大家不要简单地理解这句话。
    其实,细细推敲,“虚其心”,心为君,又叫天子。天子是天的儿子.是代天行令而已,如果他不代天行令,你当然可以把他拽下来。所以“虚其心”就是说不要让天子任意胡为,要顺应天道的规律。“实其腹”,腹包含从心往下的五藏六腑,要满足五藏六腑各自的需求,使它们没有更多的欲望。举个例子,胃饿了你就让它吃饭,大肠饿了就去接收人体的渣滓。大肠不能没事就想往上跑去当一回君主,它只做它该做的事情,这叫“实其腹”。“弱其志”,志是肾的神,肾神不能妄动,少动神是长生的根本,这叫“天长地久”。不动神然后才能“强其骨”。骨是收敛,髓是精华,只有不断地积累,肾精才能充足,生命才能长久。所以老子是在用生命打比方;反过来,你通过懂生命就能懂老子。
    所以《老子》完全可以有另外一个读本叫《黄帝内经解》。学习老子不能不知道宇宙万物的事。我们现在不知道宇宙万物的事,因为我们太关注眼皮底下的事,可是真正眼睫毛有几根我们又不太清楚,我们的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也不清楚。所以老子就说“强其骨”,要保护自己元气的生发,然后养好精,只有富足的积累才能为下一步做准备。
    老子讲:“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身体和万物都有一个能使我们生长发育的根本性的东西,你要生长它、要积蓄它,而不能破坏它。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你帮助生长它而不占有它,让它自己去生发不抑制、不控制它。在人体来说,元气就是我们应该“生之畜之”的东西,我们要重视元气的积累,不要轻易消耗它。
    虚其心:心(君主)不可乱。实其腹:百姓(五藏之脏)各从其所欲。弱其志:欲望别太强烈。强其骨:让肾精充足强大。
    ——老子的《黄帝内经》解道教与养生
    在唐代以前,所有的医家,甚至包括我们现在所谓的思想家或哲学家,都是极注重修行的。
    讲到这就要涉及到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讲《黄帝内经》,为什么要将《内经》这本书归功于黄帝,让他来担任这本著作的原创者?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黄老之学对中医的影响,所以讲中医不可以绕过道教,不可以忽视道医对中医的贡献。我个人有一个看法,中国古代“道医”实际上到孙思邈之后就终止了。中国的医学在唐代之前和之后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缘于什么?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比如说经络的来源。经络绝对是跟修行、跟练功有关的。在长沙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其他一些经络书旁边全都附着一个导引图。所谓“导引”都是古代的练功术。所以经络的来源跟导引密切相关。但是到唐代以后,不仅医家,所有的思想家都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不修行,不练功了。
    在唐代以前,医生都是“道医”,是修行人。到了宋代以后。出现了“儒医”。宋代文化大昌,大量儒生进人医学界,形成了“儒医”。儒医有一个特点:只讲理,不太讲修行。
    唐代道医以孙思邈为代表,他的修养是极高的。据说孙思邈活到了一百六十八岁,达到人类寿命的极限,他甚至在一百岁以后还娶妻生子。现在北京的香山上还有一位孙思邈的后人。他现在还采取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一般很少下山,就在西山上边给别人看看病,没事的话就上山采采药。他特别注重养生。脸色到现在还像婴儿一样。《老子》里把婴儿称做赤子,认为这是人的最佳状态。那个人的脸就像赤子一样,红红的,但绝对不像我们是虚阳外越的红色。我们原来讲过,当你的脸出现粉或红的时候是很危险的一个状态,这叫虚阳外越。女孩子动不动就脸红,一下子突然就红了就是很不好的现象,这是虚阳外越的表现,是因为阳气固摄不住,忽地一下就飘出来了。可是赤子的那种红,是由内而透发出来的,所以就像婴儿一样。
    相比之下,儒医的本事比道医差远了,而现在很多医生连儒医都称不上,所以就更差远了,因为他连传统文化的修为都不够,所以医学就更加没落,就有了现在的取消中医案。其实这对中医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迫使大家真正提高自己的修行能力来发展中医。
    下面讲讲道家的几种养生方式。
    呼吸养生——胎息
    刚才说过道医对医学的贡献超过了儒医。道家在呼吸上有一种养生方法,叫做“胎息”。就是只有腹部呼吸,没有口鼻呼吸。其实,我们连最基本的口鼻呼吸方法可能都不太对。大家要记住,吸清气,一定要用鼻子。鼻为天,口为地。口是尝五味的,鼻子是专门得“天”气的。所以我们就应该是用鼻子轻轻地吸气,吸进去以后,一定要让气一点一点地往下沉,沉到小腹,然后要有一个屏吸的过程。屏住呼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增加你的肺活量,然后再用口缓缓地向外吐气,这是我们呼吸的一个正常程序。那么这种呼吸到哪种境界是最好的呢?将一根细细的羽毛,放在口鼻之间,你吸气和呼气这个羽毛都不能动的时候最好。你不能一吸气羽毛就一下子沾到你鼻子上了,然后一呼气这羽毛就不知道哪里去了。那是不行的。要做到了吸气和呼气时候羽毛一动不动,就做到了老子所说的“绵绵若存”!“绵绵若存”,就是像存在实际上又不存在。这个“若”字,就是强调它存在于似是而非之间。这就是一个象。
    人的呼吸每天多少下是有定数的。人一昼夜的呼吸是一万三干五百“息”。这个“息”包括一呼一吸,而且跟你的脉搏有关。
    如果不运动的情况下,你的脉搏就达到了九十次以上,说明你的身体已经虚了。打个比方,你的身体就像一辆卡车,你每天的任务是一天运一车货就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了;如果身体状况不好了,每次只能运半车货,甚至更少,那你就只能通过多跑几次来完成任务,这就是“早搏”。所以如果你的脉搏加快的话,就代表你身体里精不足了,必须加快气的运行才能满足藏腑的正常工作。而有的人的脉是极其没有力量的,就相当于货车连开都开不动了,这就是“间歇”。间歇就是这样,不单精不足,气也不足了,如同老马抽一鞭子才能跑几步,跑跑停停的。
    所以中医讲脉搏的时候,认为好的脉象应该是三部脉都沉缓有力,就是寸关尺、浮中沉都应该和缓、有力、有根,而不能太快或者飘着,这才是一个好的脉象。
    所以中国古代练功非常讲究不让自己的呼吸加快.这是一个原则。比如说我们现在一跑步呼吸会加快,过性生活呼吸会加快,在道教里面就认为这些都是损坏健康的。因为道教特别强调呼吸的问题。
    那么,如果没有口鼻呼吸了,人怎么跟宇宙的气交换?用身体的哪部分来交换?记住啊,所谓胎息,就是关闭了口和鼻,但是却打开了整个的皮肤,用整个皮肤去和自然界进行气体交换。皮肤是最大的交换器。这是道教里面一个很核心的东西,在道教里面又叫“体呼吸”,可以增加体表的呼吸能力。增加体表的呼吸能力有一个什么好处?就是我们人体身上的穴位和孔窍都可以打开了,并且运化自如。
    现在很多的人终年都不出汗,这种人早晚会得一场大病。而终年出汗异常多的那种人,比如连吃饭都哗哗地拼命出汗的那种人也不正常,那是你的整个体表一点固摄能力都没有了。
    胎息有几个步骤,行气、服气、存思、守窍、闭息。就是先要慢慢练“绵绵若存”;然后服气,把这个气沉下去,一直沉到丹田:然后存思,想着这个气在肚子里转多少圈。这个圈数也有讲究,都是阳数,比如九九八十一圈,然后再守窍,还有闭息。
    咱们稍微讲一下闭息。“闭息”我们多多少少能做到,因为要是谁都做不到不也没用吗?闭息就是当你把这个气吸进去以后,不要急着出去。不要出去之前叫做“闭息三十六咽”:早晨睁开眼后,你的身体还没有开始代谢的时候,静静地躺在床上,手搭在腹部,轻轻地吸口气,给自己一个意念,告诉自己气在往丹田那儿走。然后“叩齿”,让满口布满唾液,将这满口的唾液分成三十六口,徐徐咽下,极其养生。古代叫做“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那个唾液叫做玉津。
    “亥寝鸣天鼓”是说晚上9点到11点,三焦经当令的时候,一定要睡觉。这个时候就“鸣天鼓”,就是用两个手心的劳宫穴捂住耳朵的耳闻穴。劳宫穴这个穴位非常重要,是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心包经是心经的臣使,是代表心经发布命令,行使职能的。我们的耳朵里面是奇穴,叫耳闻穴,是很重要的一个奇穴,能治很多病。道医里面管它叫“耳闻穴”。用掌心的劳宫对准耳闻,然后用手指自然抱住后脑,将食指放在中指上,然后下滑弹击后脑,这叫“鸣天鼓”。每天晚上睡觉前做这个动作有助于睡眠。一般人来说早上三十六下,晚上属阴,可以敲七十二下。
    “寅兴”是凌晨3点到5点,一般都是人最怕醒来的时候。古代练功人就应该这个时候起来。普通人和练功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练功人就是在大家都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那是“盗天机”。但是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5点钟的时候醒来就可以,也叫寅时嘛!这个时候漱玉津。漱玉津就有点像刷牙时漱口,因为牙齿是我们人体最坚硬的东西,所以古代人认为牙齿就应该经常地去叩,经常轻轻地敲打它,这样就可以有满口的唾液。古代特别讲究唾液。唾液为什么很宝贵?因为这个唾从肾来,所以是身体的精华。唾和脾肾相关,所以我们不能没事就吐口水。
    古人非常看重‘‘唾”,一定不会轻易地吐掉,而且要慢慢地、徐徐地咽下。跟你讲徐徐咽下,你还不知道怎么咽,所以古人就告诉你要分三十六口,慢慢咽,而且每一咽你仔细去感觉,你要“感觉’’它到了你的小腹这就叫“存思”。所以从明天早晨开始,早、中、晚没事躺在那儿一点一点地练,这就是修行!大补!“胎息’’不太容易炼,凡是道教的东西都不容易,所以叫“炼”,像在熔炉中修行一样。每天早起三十六咽。一定得心平气和,如果你不心平气和的话,你这三十六口就咽不下去,一口就咽下去了。慢慢练,随时练,平常坐在办公室的时候都来养生啊!别人都看不见你在干什么,你还把养生的事给干了,多占便官的一件事啊!
    运动养生——导引
    导引术的核心主要强调三项东西:调心、调形、调息。调息又包括刚才胎息的问题。古代的导引术跟西方的锻炼不太一样,它主要是通过一些姿势帮我们协调身体气机的运行。
    比如说你的肌肉组织已经错位了,通过整脊把你的身体气机调好以后,虽然这次给你调顺了,可是你不正确的姿势不改,它还会将你的身体拉回到以前的不正确的状况上去,你受伤的地方还会接着疼。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一个好的中医师在给你做完腰腿痛的按摩后,应该告诉你一个姿势才对,也就是告诉你一个导引的姿势。比如说你应该怎么站,应该怎么坐?这样才能够慢慢校正过来。这就是古代的导引。
    那么导引的功效在于什么?一是可以“调营卫”,调营卫就是调肌肤;二则“消谷水”,就是说可以消化饮食。第三是“排风、驱邪”。第四是可以“长气血”。
    导引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说,就像我们所有的练功都要先迈开两脚吧!先伸左脚和先伸右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左脚先行?我们前面讲过,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左边为肝,为血,所以先开左脚,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如果你要先打开右脚,本来你右边就是气,气就快,你又先动了它,那血什么时候能跟上来?两脚与肩同宽,就是先打开三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三阳经就开了。大家可以试试,脚尖微微内扣,脚心抓地的时候,你顿时会觉得大腿的阳经:少阳胆、阳明胃、太阳膀胱都开了。
    导引步骤一般有以下几点:叩齿、握固、咽津、伸足、熨目、引耳、摩面、振膝、引腰等。叩齿、咽津已经讲过了;握固是道教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势,《老子》里说是“骨弱筋柔而握固”。方法就是仿照胎儿两手屈握的形状,把大拇指抵在食指的根儿上.其余四指握住大指,握固的时候,伸足、熨目。熨目就是将手搓热,用劳宫穴的位置捂着眼睛,对心肝都有好处。引耳就是往上牵拉耳朵;摩面也是先要将手搓热,用手掌轻轻揉自己的脸,有点像洗脸的动作。还有振膝、引腰等,都是通过活动这些关节,使相对应的经脉、藏腑气血得到活动。
    其实,胎息、导弓I的实质都是自我控制。我们人要想不生病,首先要自己能控制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身体。当然,大家要想像修行家那样练功是不太容易,但你要能够做到涵养性情,能够控制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不良情绪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已经很成功了,也算是达到了修身养性的一个层面。
    丹道——“吃什么”(食丹)和“怎样做”(房中)
    中国文化有一个要点:中国有食文化。你看西方“美”的感觉都跟性有关,美神维纳斯代表美,跟性有关。中国“美”的感觉就跟“羊…‘大”有关,跟吃有关,所以中国人特别讲究吃。而古代的道教不仅仅是吃,它还要通过“吃”达到长生的目的,这就衍生出了中国特有的丹道文化。
    外丹与服食
    道教的书,离不开一个词:“服食”。只要谈到“服食”两个字全部意味着吃丹。中国人吃丹有风气,一直吃。最初是吃灵芝,从汉代的时候开始吃五石散,到了宋代吃石钟乳。而现在有钱人吃冬虫夏草,什么贵吃什么,其实全是古代的这个遗风啊!吃五石散,五种矿物质,这种观念从哪儿来的?古代人认为人的寿命赶不上树木,树木可以活百年,而树木又赶不上矿石,那么怎么让我们的身体长寿呢?
    所谓传统文化,它都有一个特性:讲究感应。所以大家看到一些西方的少数民族的片子时会发现,原始部落的人特别有意思.他经常头上插很多羽毛,身上也带着很多东西,狐尾巴、狼尾巴之类的。为什么?原始人认为,当你吃了某种动物以后,你就占据了这种动物的某种特性,这个在西方文化里叫“互渗”。
    比如我吃了一口虎肉,我身体里就应该具有老虎的凶猛,所以古代你要能插个虎尾巴,那就代表你非常勇敢。你要插上老鹰的羽毛,那你就是了不起的人物,你就能够展翅翱翔啊!
    中国的古人也讲究互渗,但他们没往外在的力量上面走,中国人不太喜欢那种发达的肌肉,你看中国练功的人,肌肉都软软的,练得肌肤像处子一样,特别润泽。中国古代道教练功,练到最后人的性别特征都会渐渐淡化了,实际上就是男有女相,女有男相,男子的胡须没了,女子则没有月经,乳房也平坦了。
    所以中国古代讲究吃石头是为了占有石头长生的特性。像五石散就是把五种矿物质,,按五行属性炼成丹药来吃。吃五石散的人很多,但是这种东西特别燥烈,吃完以后人都燥热,不怕冷,冬天都可以卧冰,所以当时的人吃完药就得往外跑,为了发散药性,并且很多人因此得了怪病。到了宋代的时候改吃石钟乳,而且非常强调,吃石钟乳一定要吃广州的,每天一小点。为什么吃石钟乳?据说石钟乳每长一寸要一万年,古人认为吃了它就可以长生。
    但是我告诉过大家,矿物质的东西吃下去就是调元气,像盐、像钙片,都属于矿物质。所以吃完了人就显得特精神。但是元气是我们先天得来的,它就是很有限的一点,还记得前面举的煤气罐的例子吧!所以,元气不能常调,会越用越少。钙能不能补进去还得看你身体的吸收能力,所以最安全、最好的补钙就是跳绳、喝骨头汤、晒太阳。
    内丹与房中
    外丹是相对于内丹而言的。外丹老是失败,失败就意味着死亡.所以炼丹术最后就慢慢转到内丹的修炼上。炼丹不就得有药、不就得有炉子嘛!所以,内丹就以人身为炉子,用精、气、神为药物。
    中国所有的道士都爱挂一个东西,就是葫芦。它是丹道里的一个标志,非常重要。葫芦上面代表天,下边代表地,中间是混沌之气,所以人也像一个葫芦一样。内丹是以自身为鼎炉,然后用精气神为药物,所以精气神叫做人生的三宝。精气神,道家曾经用油灯来打比喻,他说精就是油,气就是火,神就是亮度。你油量足,火就盛,亮度就大,也就是精足气就足一神也就昌明。反之油干了,火要熄了,神也就灭了。所以“精足”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人生精满则气旺,气旺则神全。在人来说,小孩子的精虽然很足,但它要全部用来长身体,精就显得不足于用;而老人是精亏了,没得用了,越调越少,所以老人的精是用来保命的。只有年轻人精足,如果用对了地方就能做出事业;用不对:地方,就耗光了。道教说人活就这口气,你自己练功练的也是这口气,你玩物丧志玩的也是这口气,就看你怎么用它。
    内丹的修炼有一个很核心的东西,就是房中。
    我们以前说过,损耗肾精有明耗与暗耗两种,明耗就是行房过度,暗耗是老想淫欲之事或者抑郁。小孩子无房事,而且哀而不伤,所以成长快速;成人有房事,而且哀伤动情,加上经脉不通,这些都会造成很大的消耗,使肾精亏损,所以人会逐渐走向衰老。所以中国房中术的理论,就是不仅要帮助你享受性爱,而且还要帮助你长生。
    古代房中的总原则是“增加精气,避免损耗”,是“以人治人”。这是什么意思?稍微说一下。在《汉书》里有一篇《方技略》,它把中国古代的医书分为四类:“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古代医生要四项都学,后来就只学前两项,后两项都给道教了,而现在就更没人去学了。
    在这里,医经讲究医理,经方专门论述方法。对单纯的医学来说,有理有法基本就够了,但对医道来说,后两种更为重要。经方派是在我们人体“气”发生损耗的时候,用自然的气来补我们人身的气,是最基本的。到了房中这个层面,用人而不用大自然。中国文化“大道至简”,越用东西越少,所以房中说“以人治人”,用人来治疗人,不用药物,用药多费劲啊,还得去吃!就用人来治人,然后到神仙,这是最高境界。房中这个部分你要修炼好了,最后就可以走到神仙境界。
    飞升图:道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飞升成仙,以白日飞升为最高,其次是乘龙、御鹤,或驾云……
    古代把房中看成一个很神圣的事。房中最初是内丹,先自己练,后来出现房中术,它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保精、守神、啬气、还精、补脑,总的原则就是要增加精气,避免损耗。房中术有几个要点:首先“欲不可绝”。其实古人认为,当人的经脉通畅的时候,如果没有房事,反而会损害身体,只有房事和怀孕能够全方位激发身体的生机。所以亥时三焦通泰,经脉处在一个通畅的状态下,这个时候是行房事的最佳时刻。这就是欲不可绝,它的一个核心是“独阳不生,孤阴不长”。这是从阴阳角度上来讲。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阴阳必须得和合,中国文化就讲究一个“合”字。
    其次是“欲不可早”。在人体来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周期。而且都有一个“黄金期”,比如说像青春期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一个青春期教育的问题。中医讲欲不可太早,是说破阳太早则伤精气,破阴过早则伤血脉。如果女子性生活过早的话,将来对怀孕这些都会有影响,会造成不孕。男子性生活过早的话也会造成不育。我们说过人体的生理都有黄金周期,所以当孩子们处在青春期的时候,古人就对性的教育问题做低调处理。实际上人的青春期是开始将对外在事物的关注转移到对自己身体的关注,那么这个时期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可以培养他的内在的修为,让年青人由对自己内在世界的认知,达到一个真正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过分地纵容他对性的关注、对肉体的满足。这样其实就把孩子给害了。
    下一点是“欲不可纵”。不可以纵欲,就是任意肆意的话,对身体会有很大的损耗。而且,对男子来说,绝对不要过分地宣泄自己。为什么?咱们打一个比方,女人属阴为静,静可以长久:男人主动,你跑步总不能跑一天吧。所以动的东西永远耗不过静的东西,这也是“房中术”里的一个要点。所谓欲多就损精,损精的一个标志就是两眼昏花,眼睛无神,有的男人就会肌肉消瘦,还有的是齿落。其实肾精不足就不能固摄,就会表现出牙齿的脱落,尤其磨牙的脱落。牙齿尤其是后边的磨牙是肾精足的表现,又叫做肾齿。所以在中国道教的养生学里,男人在撒尿的时候,一定要咬住肾齿,但要似咬非咬,牙齿中间要像隔着一个枣核,这样做对男子的养生非常重要。这是讲欲不可纵。
    还有“欲不可强”。这个“强”是勉强的意思。勉强有几种,一种是如果你没有欲望勉强入房的话会出现腰痛体瘦、害怕、小便浑浊、阳痿、腹痛、面黑、耳聋这些病症。还有一种是使用药物。古代的“房中术”特别指出一点,如果阳痿以后通过服壮阳药物帮助行房的话后果更严重。古代的医家是坚决反对服壮阳类的药的。因为人体有自保功能,如果出现阳痿,就是提示你的肾精已经很虚了,不能再无故耗散,如果再非要借助药物行房的话,本来就快没有的肾精会耗散得更快,最后就会导致暴脱,甚至猝死。
    还有就是“欲有所忌”。房中术里有很多的忌讳,大家可以去看孙思邈的《干金方》,里面有大量的记载。像暗无天日的这种天气不要行房,雷雨的时候不要行房,日食、大寒、大暑这种重要的节气不要行房。因为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然后就开始立春了。这种节气转换的时候都是天地阴阳交换的时候,阴阳变动太剧烈,如果这个时候行房的话,所生的子女会很不好。因为小孩子是天地阴阳的精华,是带着灵性出生的。在阴阳之气变动太剧烈的时候行房所生出的孩子有可能会出现癫、痴、顽愚、多病的现象。所以古代讲究行房一定得是花好月圆的时候,在雷雨闪电之时,或在寺庙旁边野合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那样的话,孙思邈认为会触犯某种神灵。在中医里面还非常注重一点,就是怀孕期间最忌讳的是搬家。古人认为要能怀孕必须得有一个胎神,怀孕就是胎神已经找到固定的地点了。如果你搬家,胎神就没有跟着去,古人就认为生出的孩子容易痴傻,就是说他的灵魂没有跟过来。
    还有一个大忌讳,有病的时候千万不可以行房,大病初愈也不可以行房。其实这个理在哪儿?医生治病,一般都是激发你的元气去攻除病邪,当洽好病后,你就应该剩一个毛病——虚劳。
    就是说,刚把病邪给攻破的时候,你的身体反而是有点虚的,就像打仗,杀敌一千,总会自损八百,所以这个时候恰恰应该“养”,而不是继续去耗散元气。所以中医把生病时不行房叫“潜龙勿用”。《易经》乾卦初爻讲“潜龙无用”,就是说元气很弱小,处在生发阶段时要好好养护,干万不要损害它。当阳气一点点生发起来才是“见龙在天”,这时才可以“利见大人”,到最后元气很足的情况下才可以“见群龙无首,吉”。所以生病时不要行房,等身体好、经脉都畅通的时候,同房就只会对身体有好处,没坏处。房中术其实就是告诉你怎样去养护自己的元气,不要无端地耗散,从而达到养生全命的目的。
    最后提醒一点是,中国古代的房中术我们不练功的人都做不到,因为它有一句很核心的话,叫“激发生机,而不动情”。它的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动情,动情则五脏俱焚。古代炼房中术的人绝对是利用性、超越性、消灭性,它告诉人们所有的生发之机都是这里来,从而让大家重视房中术;但又在让你明白一切以后意识到,房中的最终目的是要你超越它,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脑部的保养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题目,就是脑部的保养,这个涉及道教里面一个三田的学说。
    道家认为脑部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下丹田是少腹,也就是小腹。关元(脐下三寸)下边就是小腹部,你的手如果自然下垂放在腹部的话,护着的那个地方就是下丹田,关元穴。关兀穴是精气存在的地方。所谓“精、气、神”,上边是气,中间是神,下面是精。在这儿讲一个概念,为什么叫“田”?“田”和“穴”有什么不同?“田”是面,是一片;“穴”是空洞。而且“田”还有一个概念,田可以耕种播种,就是说这三个地方是可以生长东西的,所以叫“田”。
    道教非常重视三丹田,也特别注重脑部的保养。现在我们都讲“延年益寿”,可是如果得了老年痴呆,活得再久又有什么意思?中国的道教养生术上讲,什么叫真正的长寿?真正的长寿是“长生久视”,就是你眼睛一定要特别好,头脑特清楚,古人讲的长寿是讲究质量的。他不讲究数量,你说数量有什么用,你活到一百七十岁可你是老年痴呆,这就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中国是长生学和养生学,他讲究人一定要保持头脑的清醒。
    中医讲,到了一定的年龄,人体的阳气就虚了。阳虚有一个大特性,就是记忆力衰退,因为后脑和上脑(就是巅顶)都为阳。
    《内经》讲,当男子五八四十岁,女人五七三十五岁的时候,阳明脉衰,阳明经的阳气就开始不足了,前面就开始长白发;然后少阳脉衰,两鬓斑白;最后就是太阳,后脑勺长白发。等到男人六十四岁,女子四十九岁的时候,阳虚得更厉害,经气都不能上脑,脑髓就不能被濡养、充盛,所以人就有点傻,记忆力就衰退。
    所以道家非常注重脑部的保养。
    道教把一个大脑分为九宫,正中间的叫做“泥丸夫人”。既然给起名字叫“夫人”,就是认为脑的性质是阴性的,这跟《黄帝内经》有差异。《黄帝内经》认为“脑为诸阳之会”,脑部是所有阳经都汇聚的地方,可是道教里却把脑作为阴。所以我们会发现。中医认为脑为诸阳之会,所以就应该多动脑。可是道教讲究的是要通过练功,让脑部保持一个虚静状态。
    “夫人”就得安静、高雅,就要让脑部保持一个入静的状态,这就是道教和医学有一点不同的地方。我们曾提过,到了儒医以后,他们基本上不修行了。但他们还保持一个修行的方法。就是静坐,这在宋代是特别强调的。其实我们现在生活中,很缺乏这个。就是说现在别的你都可以不练,你还应该练练静坐。古人认为静坐是很重要的,那么练静坐有什么好处呢?
    现在西方人也认为,练静坐第一可以使人的脑电波特别稳定。第二还可以降低消耗,甚至认为当大脑入静的情况下,你的消耗可以减少百分之二十,这实际上就是对身体的一种补益了。第三可以降低乳酸的浓度,使人减少疲倦。所以无论如何,大家都应该每天静坐十分钟。(摘自:二不小心网易博客 曲黎敏养生12说系列10-俗说〈黄帝内经〉第十讲 儒释道养生)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