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全息穴区的特点

日期:2009-07-14 20:56:46 作者:Fangnan 编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一、人体全息穴区分布特点
  1、点状全息元
  人体全息单元可能以一个“点”出现.如八会穴,脏有病者可取脏之会穴章门;腑有病者可取腑之会穴中脘;气有病者可取气之会穴膻中;血有病者可取之会穴膈俞;筋有病者可取筋之会穴阳陵泉;脉有病者可取脉之会穴太渊;骨有病者可取骨之会穴大杼;髓有病者可取髓之会穴绝骨。其脏、腑、气、血、筋、脉、骨、髓都具有全息性,脏其实包括心、肺、肝、脾、肾,亦即五脏有病均可取脏门穴,章门穴这个“点”就是一个全息单元。再如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痄腮、疔疮、经闭、痛经、等二十几种病症,由此说明合谷穴是一个全息性穴位。像合谷这样的穴位还很多,总体上来说,某一个点能够治疗三种以上不同病理特性的疾病即可认为该“点”具有全息特性,这就是全息穴区定位的“点”特性。
  2、线状全息元
  全息穴区呈线状分布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人体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任、督二脉在胸腹和背腰部的分布,膀胱经在背腰骶部的分布,华佗夹脊,以及分布于四肢节段的赤白肉际线,第二、五掌骨侧线等都是线状分布。十二正经的每一条经上从肢体远端向心端分布着五输穴,五输穴又根据其不同特性分属五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使每一条经穴上的五输穴具备相生相克特性,其五输穴治疗范围扩大,中医五行的全息特性,赋予了五输穴的全息特性,丰富了五输穴的功能,故每一条经都具有全息特性。督脉、华佗夹脊、膀胱经在背腰部的分布正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具有同等全息特性。第二、五掌骨侧和人体四肢节段赤白肉际线符合生物全息律的特性。
  3、面状全息元
  全息穴区呈面状分布更能形象的说明全息元是人体的投影,是特化了的全息胚。如面部、鼻部、舌部、眼部、耳部、头皮部、手部、足部等都可用全息胚形象的投影其上。其穴区对应即可根据胚胎的姿势形态来分布,呈一一对应关系。其中耳是最形象的胚胎投影,在耳部根据对应关系就可以诊断治疗全身各种疾病。面状全息穴区比较直观,只要对胚胎的躯干、四肢、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的分布相清晰,就可在面状全息元对应的位置上找到相对应的人体躯干、四肢、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投影区。所以,面状全息元穴区分布比较有规律,部位相对稳定客观,易学易记,并且易于操作。
  4、体状全息元
  从生物全息律的观点来看,在人体任一节段体都是一个全息胚或全息单元,在这个全息胚节段体上就会找到全息胚的投影区。任一节段体我们都应该把它看着一个胚胎状的人体,节段的阴面应为全息胚胎的阴面,节段的阳面应为全息胚胎的阳面。那么,在人体任一节段体就可投影全息胚的脏腑、躯干、四肢等组织器官。如颈段,指段、尺桡段、肱骨段,股骨段、胫腓段、趾段等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全息胚投影体。根据胚胎的姿势形态,把节段体看着一个胚胎;或者,把节段体看着是一个胚胎的缩影,这样以来,在节段体上的全息穴区的定位就一目了然。
  5、大全息包括小全息
  大全息是指以我们的肢体组织而言,区域范围大,可以包容几个小全息单元;小全息即指单个的点、线、面、体。假若我们把上肢看着一个大的全息单元,其包括指、掌、腕、尺桡段、肱骨段,以及上肢的经穴全息线。为大全息单元定位穴区时就应考虑到大全息中的穴区就可能是其所包含的小全息中的穴位,有时也会出现在小全中的穴位是治疗甲种病的,在大全息相应位置上却可能治疗乙种病。这就要看其病变反映点是哪一种病先成显性,先暴露出来,这也是一个全息信息问题。所以在大全息上选穴应遵循先小(全息)后大(全息)选穴原则。
  二、人体全息信息平衡对应特点
  1、正信息对应
  正信息是指全息单元信息码排列秩序是与人体躯干信息直接对应,不出现倒错或逆信息的情况。即躯干信息是头上,颈中,胸腹腔在下的信息分布规律。而有些全息穴区的信息对应也应遵循头上,胸腹腔在下的规律。如头皮、鼻部、面部、舌部、颈部、任脉、督脉、华佗夹脊、背腰骶部膀胱经等都是正信息对应关系。大家也可以看出这些全息元有一个特点,即其都分布于躯干部,从这里也可以得出结论,躯干上的全息元的信息多为正信息对应。那么,我们在探索躯干上新的全息元时应注意信息不能颠倒。
  2、逆信息对应
  逆信息是指全息单元的信息码排列秩序是与人体躯干信息相反对应。即全息元的头部信息在下,胸腹部信息在上的逆向排列秩序,正如胚胎在母体内孕育一样,头向下,是正胎位,否则,胎位不正,就会难产。人体有些全息元信息码排列秩序也遵循胚胎信息码排列秩序,如耳,掌,足,第二、五掌骨侧,指段,尺桡段,肱骨段,胫腓段,股骨段,以及十二正经在四肢的分布等都是逆信息对应。这些全息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组织器官肢节都呈远离躯干方向生长着,所以在这些部位研究全息单元时应考虑到信息倒错或逆向的问题。
  3、点信息对应
  点信息即是以一个点作为信息对应关系,这个点可能是一个穴位,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部位。如合谷穴、足三里等是一个穴位;而眼部、巩膜、口部、脐部都是以一个点为中心,沿着周围排列,其信息呈环状分布。有的根据先天或后天八卦排列方位来定五脏六腑的位子,其原理来源于先后天八卦信息排列秩序上,八卦信息又对应于人体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所以点的信息对应较为复杂,不易掌握。
  三、人体全息不全的特点
  1、全息穴区分布不全
  全息穴区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是根据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理论来定位的,不可避免的出现全息穴区不全的问题。因为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在穴区定位方面主要针对大的单一节段和组织器官,不同的全息单元穴位面大小差异太大,穴位名称笼统,信息量大,有时无法区别细微的差别。如有的图中标“头”穴,而头部的组织器官非常多,非常复杂,仅仅一个头穴无法表达头部组织器官的所有信息。由于全息穴区概念笼统,操作者有时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并且无法评定全息穴位的诊疗效果。
  2、全息穴区功能不全
  尽管在人体找到很多全息元,在临床上是否所有全息元或全息穴区都有临床诊疗意义,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多全息元或全息穴区功能不全。不全有二:一是全息穴区一直处于隐性状态,即全息胚信息在此全息穴区不表达,所以在穴区治疗不一定有疗效。二是脏腑组合的生理病理疾病没有反应到某一全息元的穴位上,一直处于隐性而不表达的状态。故有时在某一全息元找不到疾病诊疗的指针。这就要求在诊疗时互相参详辨证,亦即全息元之间要对比,找出最敏感诊疗穴位,只有这样临床上才能达到最佳诊疗效果。
  3、全息信息不全
  全息信息不全也是临床全息诊疗的一大特点,有些全息元从整体上来看信息是全的,但具体到全息元中的某一穴区,就不一定信息能全部显现表达出来。有的生理病理信息呈显性,有的生理病理信息呈隐性而不表达,没有表达的信息穴位在临床诊疗上就没有意义。
  总之,全息元以及全息穴区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可循,易学易记易掌握。只是要注意全息元以及全息穴位不是包医百病的良穴,而在临床应用全诊疗时要辨证施治,全息元之间要相互参详,在不同的全息元上寻找显性敏感诊疗穴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全息诊疗技术。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