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之“虚实辨证”

日期:2010-09-16 16:57:13 作者:Fangnan 编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一般而言,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而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若从正邪双方力量对比来看,虚证虽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实证虽是邪气过盛,但正气尚未衰,表正邪相争剧烈的证候。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主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
  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虚证(如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气虚、肾阳虚等)。下面列表说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证候及治则(脏腑的虚证在脏腑辨证中讨论):
气虚
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 身疲乏力 声低懒言 自汗 纳少 舌淡胖 脉无力
气短 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显 脉虚无力
益气
四君子汤等
阳虚
畏寒 形寒肢冷 小便清长 下利清谷 脉迟
补阳
肾气丸 参茸丸等
血虚
消瘦 头晕 目眩 失眠 心悸 脉细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 手足麻木 口唇指甲淡白 舌质淡 脉细弱无力
养血
四物汤等
阴虚
低热或潮热 颧红 五心烦热 口干 咽燥 盗汗 舌红绛 质瘦或有裂纹 无苔或少苔 脉细数
滋阴
六味地黄丸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气虚和阳虚,属阳气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状,但二者又有区别,气虚是虚而无“寒象”,阳虚是虚而有“寒象”――怕冷,形寒肢冷,脉迟等。血虚和阴虚属阴液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消瘦,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但二者又有区别,血虚是虚而无“热象”,阴虚是阴液亏损不能约束阳气而导致阳亢,故为虚而有“热象”――低热或潮热,口干,咽燥等。
  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临床表现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常见症状为高热,面红,烦躁,谵妄,声高气粗,腹胀满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肿块,水肿,食滞,虫积,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但泻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气、活血化瘀、消导和驱虫等不同的泻法用于不同病邪产生的各种实证,将在有关章节中讨论。
  辨证虚证与实证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从发病时间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属实证,旧病、久病或病程长的多属虚证;从病因上,外感多属实证,内伤多属虚证;从体质上,年青体壮者多属实证,年老体弱者多属虚证;从临床症状与体征上,参考下表鉴别:
  分类 
虚证
面色苍白
萎黄无华
神疲乏力
声低懒言
隐痛喜按
舌淡苔白或少苔
脉虚无力
补虚
实证
面红
烦躁谵语
声高气粗
剧痛拒按
舌红苔黄厚腻
脉实有力
泻实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