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走笔成)
唐 王维
束带趋承明,守官唯谒者。
清晨听银蚪,薄暮辞金马。
受辞未尝易,当是方知寡。
清范何风流,高文有风雅。
忽佐江上州,当自浔阳下。
逆旅到三湘,长途应百舍。
香炉远峰出,石镜澄湖泻。
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
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
送君思远道,欲以数行洒。
送二季之江东
唐 李白
初发强中作,题诗与惠连。
多惭一日长,不及二龙贤。
西塞当中路,南风欲进船。
云峰出远海,帆影挂清川。
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
此行俱有适,迟尔早归旋。
大觉高僧兰若(和尚去冬往湖南)
唐 杜甫
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
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
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
云阳观寄袁稠
唐 李端
花洞晚阴阴,仙坛隔杏林。
漱泉春谷冷,捣药夜窗深。
石上开仙酌,松间对玉琴。
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寻。
奉和许阁老霁后慈恩寺杏园看花同用花字口号
唐 权德舆
杏林微雨霁,灼灼满瑶华。
左掖期先至,中园景未斜。
含毫歌白雪,藉草醉流霞。
独限金闺籍,支颐啜茗花。
桐 花
唐 元稹
胧月上山馆,紫桐垂好阴。
可惜暗澹色,无人知此心。
舜没苍梧野,凤归丹穴岑。
遗落在人世,光华那复深。
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
唯占清明后,牡丹还复侵。
况此空馆闭,云谁恣幽寻。
徒烦鸟噪集,不语山嶔岑。
题董真人
宋 张景
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
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虎 溪
宋 陈舜俞
紫霄道人贪云鹤,五柳先生泥酒杯。
不为清风与明月,道人何事过溪来。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三简寂观
宋 苏轼
山行但觉鸟声殊,渐近神仙简寂居。
门外长溪净客足,山腰苦笋助盘蔬。
乔松定有藏丹处,大石仍存拜斗余。
弟子苍髯年八十,养生世世授遗书。
念奴娇
宋 秦观
朝来佳气,郁葱葱,报道悬弧良节。绿水朱华秋色嫩,景比蓬莱更别。万缕银须,一枝铁杖,信是人中杰。此翁八十,怪来精彩殊绝。
闻道久种阴功,杏林橘井,此辈都休说。一点心通南极老,锡与长生仙牒。乱舞斑衣,齐倾寿酒,满座笙歌咽。年年今日,华堂醉倒明月。
太乙观
宋 僧祖可
入山三十里,宫殿屹聚幽。
草树得春晚,山川长似秋。
诸峰罗户牖,几席岚光浮。
羽人勤我来,容与毒龙湫。
风雹有时作,中霄摧一丘。
董仙扫遗迹,缅想媚潜虬。
奄忽万里外,蜉蝣观九州。
种杏不知数,于今宁有不。
人仙吉木悴,鹤去夜猿愁。
聊拂溪边石,心期傥再游。
太乙观
宋 王溉
遥想苍崖几万重,何如亲到宝莲峰。
垂垂平野云初合,濯濯阴崖雪已封。
梅弄疏花明老眼,杏高仙种阿芳容。
蕊宫绛阙山深处,声咽霜林闻古钟。
太乙观
宋 余崇龟
旧闻太乙宫中杏,便似玄都观里桃。
葛往今来共陈迹,空余松桧暮风号。
杏 坛
宋 钱闻诗
真人升去寂无音,徒指空坛说杏林。
讲道虽非夫子惠,此心还是爱人心。
朝斗石
宋 钱闻诗
先生礼斗望乾门,拜石千年今尚存。
料得一心存七曜,四时同运紫微垣。
简寂观
宋 朱熹
淳熙年间,游简寂观,题“连理”、“岱宗” 四大字,并留诗云:
高士昔遗世,筑室苍崖阴。
朝真石坛峻,炼药古井深。
结交五柳翁,屡赏无弦琴。
相携白莲渚,一笑倾夙心。
晚岁更市朝,故山锁云岑。
柴车竟不返,鸾鹤空遗音。
我来千载余,旧事不可寻。
四顾但绝壁,苦竹寒萧椮。
【南吕】一枝花 春思
元 汤舜民
光风转蕙春生户,幽草生香月到除,不离蒲团三二步。休道星蹿月窟,遮莫天关地轴,垂拱之间在环堵。赠儒医任先生归隐先生善写竹江湖老姓名,风月闲人物。文章新制作,礼乐旧规模。暮景桑榆,杏林好春无数,橘泉甘乐有余。一丝风曾钓鲸鳌,九转丹恰成龙虎。
杏 林
明 胡奎
匡庐西望大霞边,种杏仙翁不计年。
花坞日高闻虎啸,芝田云暖借龙眠。
活人何惜千金药,积谷全胜万顷田。
回首紫薇山下路,万株团雪照晴天。
杏林清隐
明 练子宁
传家三世总能医,不独长桑授上池。
董奉林香丹杏熟,苏耽井在绿苔滋。
城中卖药人同识,谷口行春鹤惯随。
我亦欲传丹鼎诀,洞天石扇拟同窥。
匡山杏林图
明 谢晋
闻说匡庐杏,春风别有涯。
仙林张锦绮,人世委泥沙。
卖实凭驯虎,培根任病家。
愿为园药叟,来此度年华。
董奉杏林
明 曾綮
董仙昔日家何处,云在芙蓉峰下住。
当时种树尽成林,岁岁开花千万树。
药炉九转成丹砂,乘云飞上太清家。
回看杏树宛如昨,东风处处蒸红霞。
春云压地花为屋,秋实连山虎收谷。
却笑苏耽桔井泉,一酌寒流不堪掬。
杏 林
明 罗汝敬
董仙学仙种杏树,杏树成林董仙去。
锦霞弹地五更风,玉颗垂空半秋雨。
药炉丹灶封绿苔,虎卧林间呼不来。
空山何处寻行迹,东风惟见杏花开。
蹇予亦有寻真意,书癖年来苦憔悴。
明当借取麻姑鹏,相从一问长生秘。
杏 林
明 李时勉
山边种树绕林垌,几处曾看此独名。
花近药栏春雨霁,阴浮苔径午风清。
岩前虎卧云长满,树底人来鸟不惊。
遗迹尚存仙路杏,只应怀古独含情。
烧药图
明 唐寅
人来种杏不虚寻,彷佛庐山小径琛。
常向静中参大道,不因忙里庆清呤。
愿随化雨之春泽,未许云间一片心。
老我近来多肺疾,如另紫雪把烦襟。
杏林春燕
明 唐寅
燕子归来杏子花,红桥低影绿池斜。
清明时节斜阳里,个个行人问酒家。
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
乌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
书扇赠戴春泉医士
明 严怡
旧家医业鸣州里,世泽绵延在海隅。
难疗莫如婴幼疾,禁方应与圣神符。
拟看玄圃芝三秀,好种匡山杏万株。
何自千金酬敝帚,市楼同醉洞天壶。
董奉山
明 林鸿
吾尝慕康乐,爱入名山游。
名山不易得,何必谈瀛洲。
董峰高峨峨,仙子居上头。
白鹤去不返,黄茅翳丹邱。
下接渤獬流,上接白云浮。
阴壁耀海日,寒枝挂猕猴。
幽寻岂不远,逸兴随去留。
仙人未可期,空山春复秋。
杏林诗
清 征士放
吾亦知医术,平生葛董君。
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
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
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
【《杏林诗词》编后语】
“杏林”一词典出汉末道医董奉。董奉,字君异,侯官(今福州)人,生於三国时代。董奉医技高超,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董奉曾长期隐居江西庐山南麓,修道行医、济世救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据《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蔚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 每逢杏熟时节,董奉“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不须报奉,但将一器谷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董奉又将用杏子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贩济贫民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二万余人。
正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久之,“杏林” 一词也便逐渐成为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许多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在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在中医界代代相承的效仿中,形成了广泛的价值认同而转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杏林文化”体现的就是根植于大众心中的寄托与追求,是医德、医技的表达,是强劲的民族文化体现,历代文人墨客也为“杏林”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本站从广泛的网络资料中辑录了历代文人咏赞杏林的诗词二十四首,以示对杏林的推崇和敬仰。
【主要参阅资料】
1、中国论文网《历代咏杏林诗词辑录》
2、东南网/炎黄纵横《回望杏林》
3、中国中医药报《杏林春暖 橘井泉香/罗建》
4、庐山户外《杏林春晓 简寂归真》
5、辰星之子的博客《董仙诗词》
6、百度百科《杏林》词条
7、山君的博客《寂寞仙乡—寻访简寂观/胡帆》
8、杏林晚秋健康养生网《董奉与杏林春暖》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