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宁静箴言

日期:2013-05-29 18:04:21 作者:Fangnan 编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原文】仁人①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②,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注释:①仁人:尊敬而爱护他人的人。②中正:中庸、正直、正派。)
〖译文〗敬爱他人的人之所以能多有长寿的,是因为他(她)对外没有贪欲,身心清静无为无邪,心态平和而不失中庸之道,能效法天地间包容万事万物的美德而修养其身心,所以他(她)们才得以多寿、得以制约本人的言行使符合社会和法纪的需要。
【原文】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①志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②德也。(战国・庄周《庄子·庚桑楚》)(注释:①勃:动摇、减损。②累:可伤损,可成为……之累赘。)
〖译文〗一个人如果陶醉于自身的高贵、富有、显赫、尊严、名声、功利此六种心态之中,则多可动摇且削弱其正常的心理和意志状势。如果见事而过份地或失常地表现其憎恶、奢欲、狂喜、大怒、大悲、极乐此六种心理情绪,则常可成为其正常道德品性的累赘。
【原文】恶人①害贤②,犹如仰天吐唾,唾不至天,还堕自身。(东汉・摩腾竺法兰译《四十二章》)(注释:①恶人:泛指心术不正而使坏为恶的人。②贤:指为人正派的贤达,即正人君子。)
〖译文〗有些邪恶之人,总想伤害为人贤达的正人君子,这就好比是有人对着天上仰头吐唾沫一样,其结果总是,唾沫不能飞上天,反而纷纷坠下而落到恶人的自己身上。
【原文】古之圣人①,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改恶崇善,是药饵②也。(汉・《大藏经》(即《一切经》・《藏经》)(注释:①圣人:泛指君子和有修养的人。②药饵:泛指纠偏治病的方药、食物和相应的方术。)
〖译文〗古代善于修身养性的人,从不因某一善事细小而不遵行或不去办理;对于恶事,也从不因其恶小而不去改正。不论大小,有恶必改,有善必行,这就是补偏救弊、调适心理平衡的最佳药物和方术。
【原文】先讲治身,后谈养心。(东晋・葛洪《抱朴子》)。
〖译文〗为人先要讲究立身处世的心身修养和德性,而后才能做到养生延龄。
【原文】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战国・苟况《荀子·修身》)
语译:用来健身长寿、安乐康泰的措施,没有比奉行适合社会要求的礼义等健康心理和道德规范更为重要的了。
〖译文〗这种强调精神心理健康的养生之道,我国古代养生家大都十分重视。如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曾主张:“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大于利”(注:“利”是指金钱和物质享受而言。宋代邵雍在其所著的《言行呤》中,更一针见血地明确指出:“始知行义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寿人”。这些都可作为本句的最佳注脚)。
【原文】才能美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文〗才能丰裕,思路敏捷的人,宜虚心多学多问以平抑其急躁傲慢的心理;气量易激昂亢奋的人,应当用合乎道德的品性以融化其发自内心的偏颇情性和态度。这样,才是养生长寿之道。
【原文】不贵尺之璧①,而重寸之阴②。(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注释:①尺之璧:“璧”指的是中间有孑L的圆形碧玉之器,“尺璧”即直径为一尺的圆形玉璧,在先秦时其价值连城,贵不可沽。②寸之阴:古人用晷(音gui)测计时间,在圆形石板上刻有度数表明昼夜的时间,圆石中心立一小竿,由日出到日落,小竿被阳光照射后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地倒映在刻度上,代表相应的时间。所谓“寸之阴”,即显示在圆石盘上阴影缩短或延长一寸的刻度,藉以表示时间甚为短暂的光阴。)
〖译文〗善养生的人多认为,尽管“尺璧”虽价值连城、昂贵胜过黄金,但它终是有价可得,而“寸阴”虽时间不长,然在人生中却一去不复返,却为无价之宝。故养生者多重“寸阴”却贱“尺璧”。
【原文】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①。(《韩诗外传・卷一·第十四章》)(注释:①此两句话是《韩诗外传》卷一中的一部分,其全段古文是:“聪者耳闻,明者目见。聪明则仁爱著而廉耻分矣。故非其道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故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害远而名彰也。”)
〖译文〗聪明而智慧的人决不会做他不应当做的事情,廉洁奉公的人也决不会去追求他不应当有的财物。
【原文】廉者,民之表①也;贪者,民之贼②也。(宋・包拯《乞不用赃吏》)(注释:①表:表率,模范。②贼:盗贼、贼害。)
〖译文〗做官的人清正廉洁,则堪为人民百姓的表率和好公仆;若为官的人贪赃枉法,则已成为残害人民的盗贼。
【原文】至人①之用心②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③而不伤。(战国・庄周《庄子·应帝王》)(注释:①至人:指古代至圣至贤的人,亦即有道德修养和善于养生的人。②用心:此处指心理修养以摄生。③胜物:能明确清晰地胜任以反映各种人体和形物的真实面目。)
〖译文〗善于心理修养的人,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如高度清晰的明镜一样,其接触各种人的面貌体态和形物的姿势,来既不迎,去亦不送,不隐晦,不夸张,如实映照形像,故能胜任于探照人形事物均可如实反映其庐山真貌而不会被外物所歪曲或变形。
【原文】圣人①不以身役物②,不以欲滑③和。(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注释:①圣人:圣贤之人,包括善养生的人。②役物:役于物,为事物所驱使。③滑:通汨,扰乱,干扰。)
〖译文〗善于养生的人常不易受外界事物的驱使而莫衷一是,也不会被七情六欲扰乱其平和的心理本性。
【原文】去甚、去奢、去泰。(春秋・老子《老子》)
〖译文〗摒弃极端的、太过的言行而不为已甚;远离骄贵淫佚的奢侈而秉性俭朴;不恋安泰平庸的生活而有所作为;
【原文】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战国·荀况《荀子・修身》)
〖译文〗如一个人的心理意志能得到正确的修炼与摄养,则他 (她)一定会以具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性格而感到骄傲;如一个人能看重道德和仁义,则他(她)一定会看轻或蔑视王公贵族所逞的权力和霸道。这也就是心理养生时所求达到的“大公无私”、“无私无畏”的崇高境界,如内心能修养省悟,则一切万物就无所轻重了。
【原文】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礼记・中庸》)
〖译文〗摒弃谗言,远离女色,不贪求物质享受而贵重品德人性的美好。
【原文】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灵气。(春秋・管子《管子·内业》)
〖译文〗不为名利所诱惑,不见祸害而恐惧,秉性仁爱、宽厚而舒畅,知足常乐,这即是具有灵性养生的气质。
【原文】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战国・庄周《庄子》)
〖译文〗心理精神完备无缺的崇高境界是,不贪求名利、不患得患失、不放弃原则、不因外物而影响正直的人性品德。
【原文】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战国・庄周《庄子》)
〖译文〗古代认为心性完美高尚的人,是不会贪求享受而无厌,不会雄吹个人的成就,也不会瞧不起有知识才能的人。
【原文】口惠①而实不至,怨菑②及其身。(春秋・《礼记·表记》)(注释:①口惠:口头上轻率的许诺或信口开河地给人的优惠、许诺、好处。②菑:同“灾”,灾害、仇怨。)
〖译文〗对他人漫许诺言而又不付诸实现,这就可引起对方怨恨或加灾害于轻予许诺者本身的结果。
【原文】人之情,不蹶①于山,而蹶于垤②。(春秋战国・《吕氏春秋·慎小》)(注释:①蹶:音jue,读“厥”,跌倒、摔下。②垤:音die,矮小的土堆。)
〖译文〗由于人的心情和意识的是否重视、谨慎和注意力集中,一般都在陡峭的山上时不会摔交跌倒,而在山下平地时却因疏忽大意而往往跌倒于矮小的土堆旁。
【原文】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①忧。(元・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楔子》)(注释:①远忧:言对儿孙日后的生活作长远的忧虑,甚至包括他 (她)们的学习、工作、婚嫁和享受等。有的甚至还想当儿孙的“终生保姆”。后世有人将“远忧”二字改为“马牛”的,则是形象化地为儿孙作一辈子辛劳的讽刺。)
〖译文〗儿孙各自都有其前途和幸福,做父母的何必要为他 (她)作没完没了的忧虑呢,让儿孙自己去创业好了。
【原文】不以雄名疏野贱,唯将直气折王侯。(唐・王建《寄上韩愈侍郎诗》)
〖译文〗不要因自己身名卓著而疏远乡野贫下的人,但却敢于对王侯权贵理直气壮地予以抗衡而决不谄媚求宠。
【原文】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春秋・辛妍《父子·九守》)
〖译文〗过多的嗜好和欲望可使人心气浮荡不安宁,过度的喜爱和憎恶可使人精气劳损。不少人之所以不能活到其应有的年岁,其要因是因其营求太过分之故。
【原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春秋・曾参《大学》)
〖译文〗如想要身健长寿,必先养心静正其心,如想正确养心,则必须先意念欲望恬淡寡欲而少思。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