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藏馆薪火传承说中医

日期:2010-10-13 16:56:13 作者:Fangnan 编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博物馆藏品

■博物馆藏品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同仁堂的职员换了一代又一代,同仁堂的信誉和药品的质量却从未改变。在《同仁堂药目叙》中,乐凤鸣告诫后世子孙:“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如今,这句话早已成为同仁堂历代相传的古训。
    同仁堂博物馆里有间仿制的药房,模拟了过去同仁堂给人抓药配药的情景,两座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表情认真严谨。其中一人在仔细的查验药方,另一人手拿戥称(一种用于测定药品重量的小秤,最大单位是两,最小精确到分厘),准确地秤量每味药的重量,没有半点懈怠的意思。二人背后的墙面挂着一副写有“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的对联。
    金部长指着两尊惟妙惟肖的塑像介绍说,当年同仁堂确有四人共同称量药品的事情。那是清光绪年间,乐平泉夫妇相继过世,同仁堂由夫妇二人的四个儿子共同管理。四房各出一人,组成四人小组,负责现金收入和细料库的进出。细料库是同仁堂的重中之重,库内的药品像牛黄、犀角、麝香等,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是同仁堂名品成药的主要原料,丝毫马虎不得。为了遵循古训,防止下人制作时偷工减料,同仁堂的细料库上了四把锁,四房各掌一把钥匙。需要配料时,四人需同时到场,严格按配方用料。称取药品时由一人用秤,三人一旁监督,然后四人共同将配好的细料拌入群药中搅匀加蜜,以确保用量精准无误。
    同仁堂的中药质量不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走下坡路。即使是在最艰苦的时刻,乐家人也仍以药品质量为重,不会给药品掺假,也不会炮制不到位。看过《大宅门》的人们也许还记得剧中由斯琴高娃扮演的白家“二奶奶”,在同仁堂乐氏家族中也是确有这样一位女中豪杰,他就是乐平泉的继配夫人许叶芬。据说当年乐平泉过世后,许叶芬接替他主管同仁堂家业。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后,许叶芬回到惨遭洗劫的同仁堂药店,重拾家业。在恢复生产过程中,“紫雪丹”这味药的炮制却遇到了问题。因为“紫雪丹”的古配方要求“炮制紫雪,要用金锅银铲”。对于这个近于苛刻的要求,当时多数商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许叶芬没有忘记祖宗家训,同仁堂的金锅银铲早让八国联军抢走了,当时的同仁堂根本无力铸造一口金锅。许氏首先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金银首饰,乐家女眷也都明白了她的意思,纷纷摘下耳环、褪下手镯、取下发簪……就这样,一共凑出了大约100两金银首饰。她们将这些收集上来的首饰经过彻底清洗,全部放到锅中与药一同煮起来,使金银元素在药中发挥作用,最终确保了古方紫雪丹的质量跟药效,也应合了同仁堂“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百年古训。
    在同一个展厅里,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口光可鉴人的银锅和一只银炒勺。
    博物馆免费开放,另有一千多件展品将陆续推出
    在2007年4月9日博物馆的建成仪式上,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陆建国表示,建设同仁堂博物馆有四个目的:继承保护创新同仁堂的中医药文化;体现同仁堂集团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载体的发展战略,这也是同仁堂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标志;对内凝聚员工,对外宣传同仁堂文化;为同仁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准备。
    说到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助跑,金部长提起今年5月23日,成都市将举办一次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博物馆近期正准备携带图片资料去参展,恰好可以借参加博览会的机会为申遗活动热热身。至于进一步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跟文化部、国家医药局共同研究策划。
    同仁堂博物馆目前尚属于试运行阶段,馆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博物馆还有一些地方正在修饰之中,如馆门正对的一块青砖影壁,现在还没有装饰,不久会在上面挂起以“同修仁德”为主要内容的71字同仁堂堂训。
    由于处在试开馆阶段,同仁堂博物馆只接受团体预约,试开馆至今已经吸引了中医药大学、机关企业等四五十个团体前来博物馆参观。金部长告诉记者,等到博物馆彻底建设完毕,馆陈设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时,一定会向所有喜爱和关心中医药文化的公众开放,并且保证全部免费开放。
    谈到博物馆未来的发展,金部长说博物馆今后的运作和文物维护经费也都将由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支付。
    博物馆目前拥有2000多件展品,展出的只占展品总数的一半。今后博物馆方面也会适时安排一些换展,让更多的中医药文物得以展露容颜,到那时,人们或许有机会一睹同仁堂珍藏多年价值百万的大野参的风采。(原标题:同仁堂藏馆薪火传承说中医(图)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