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针灸小铜人
将铜人涂蜡用针刺,扎得准,水就从孔穴流出
第三代针灸铜人成为镇馆之宝
铸造于明朝正统年之后的针灸铜人,乃是同仁堂乐氏家族的祖传之物,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比同仁堂的历史还要长出200多年。这尊铜人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罕见,因为它是目前全球仅存的两尊针灸铜人之一,另一尊铜人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是沙皇俄国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从清朝太医院劫掠到俄罗斯的。如此一来,同仁堂的针灸铜人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馆中的镇馆之宝。
在当世来看,针灸铜人着实珍贵,透过它的发展历程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医科学当中源远流长的针灸文化。据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早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用于针刺训练的木质偶人,可惜由于其材质容易损毁而未见流传。到了宋代,出现了很多不同材质的针灸人体模型。宋天圣年间,官造的青铜针灸人体模型诞生,简称为针灸铜人,后人称之为“天圣铜人”。
天圣铜人由时任殿中省尚药奉御的王惟一负责修铸,当时一并铸造了两尊,分别放在医官院和大相国寺。从此,天圣铜人成为中国人修习针灸的圭臬,同时它可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医学标准。
专家还提到,宋代的两尊天圣铜人跟真人大小相似,铜人内部安置着可以活动的五脏六腑;表面则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每个小孔还铸有穴位名称。铜人表面铸有经络走向及穴位位置,穴位钻孔,通身共有穴位657个,穴名354个。令今人难以想象的是,先人们已经开始用黄蜡涂满铜人表面,向铜人体内灌满水,然后拿针扎刺穴位。如果扎得准确,水就会由孔中流出,否则无水流出,先人们常常以此考查医官院学生的成绩。天圣铜人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第一代针灸铜人。
第二代当数明朝的正统铜人。到了明朝正统年间,由于天圣铜人损毁严重,明政府又重新铸造了一尊针灸铜人,史称正统铜人。专家评价,正统铜人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学价值,还具有极高的针灸学术价值,既体现出我国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
天圣铜人的“孙子辈”—第三代针灸铜人就是记者在博物馆里见到的镇馆之宝了。这尊明朝后期铸造的铜人,身长78厘米,重约30公斤,通身呈金铜色。铜人身上共有穴位孔360多个,真可谓是“铜人虽小,百穴俱全”啊。“爷爷辈”天圣铜人早已不见真身,“爸爸级别”的“正统铜人”又被劫至他乡,在同仁堂博物馆里,这第三代针灸铜人不仅仅是作为古老的医学模型而存在,它还是同仁堂制售药品的奇异标志,在逝去的岁月里它曾亲眼目睹了同仁堂中医药产业的兴衰沉浮。
从雍正元年起,同仁堂独办宫廷官药直到1911年
三号展厅靠近门口的展柜中,陈列着几只貌似手镯的铜环和铁环。这些封闭式的铜环和铁环中放有沙粒一类的东西,用手摇动,便可听到悦耳的声音。它们的名字叫“串铃”,是古代一种民间医生“铃医”行医卖药的工具。跟串铃一起陪伴铃医走街串巷的还有药箱,展厅门口的桌子上就摆着两只清代药箱,多半是跟着“铃医”长期风餐露宿的关系,箱盖上面朱红色的油漆已经变成了绛红色。
与同仁堂息息相关的乐氏家族,其祖辈就曾是“铃医”出身。数百年前,乐氏先人常在浙东宁波府一带四处游走,手摇串铃,身背药箱,行医卖药。明朝永乐年间,乐氏祖辈定居北京以后,为适应城市的医药需求,开始掌握中医理论,开阔知识视野,朝正统的中医方向转变。
深受祖上遗训影响,乐氏第四代传人乐显扬自幼聪敏,勤奋好学。年轻时的乐显扬也是铃医,但他刻苦研习中医药经典,医术日渐纯熟,后经人介绍进入清皇宫,当上了太医院的吏目,结束了乐家的铃医生涯。而这并没有结束乐显扬在“济世养生”方面的研究,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开办同仁堂药室。他给人看病开处方的同时,还制作各种丸、散、膏、丹出售,大大方便了病人。在给药室取名时,儒学修养深厚的乐显扬想起大同社会的标准,便选定了药室名称的第一个字———“同”字。第二个字乐显扬想到了“仁”。“仁者,爱人也。”“济世养生,不就是最大的‘爱’人吗?想到这里,药室就正式定名为“同仁堂”了。乐显扬曾留文记载,“‘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工而雅,需志之。”
展柜上方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红底黑字的同仁堂布制匾。左题头写有清同治八年,结尾注明地址“京师正阳门外路南大栅栏”,金部长告诉记者,这是同治年间,同仁堂在街面上招揽顾客用的招牌。原来,同仁堂最初是在位于西打磨厂的乐家老宅开办起来的,到了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乐显扬的四儿子乐凤鸣为了继续发展家族事业,迁动药室来到大栅栏经营药铺。距离墙上布匾标注的同治八年(1869年),同仁堂已经在大栅栏经营了167个年头,单从这块红色布匾来看,同仁堂依旧风采不减当年,在北京市民中有着极高的口碑。
同仁堂得以在京城里头名声大震,还要归功于它长达188年为清宫供奉御药的经历。从雍正元年(1723年)起,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独办宫廷官药直到1911年。三粒清末制造的紫金锭,便是当年供奉入宫的一味深紫色丸药,历时百年,依然形同初制之貌,没有一点散粒和裂纹。这件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仿制品,既是同仁堂供奉御药的明证,同时也让人们见识到了同仁堂药品的卓越品质。
乐家数代人不断修订完善《同仁堂传统配本》
在同仁堂博物馆的展厅里,还陈列着多个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药方和药目。墨蓝色的书皮,泛黄的书页,由一根结实的麻线装订成册。然而这麻线串联起来的不只是数以百计的药方,还有那凝聚了乐氏家族几代人的心血。
同仁堂迁至大栅栏之时,乐家第五代传人乐凤鸣开始集中精力研究丸散膏丹及各类剂型配方,他不分寒暑,不辞劳苦,历时五年时间,搜集宫廷秘方、民间验方、古方和家庭秘方363种,终于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将其汇集成两册书,一本名为《同仁堂乐氏世代祖传丸散下料配方》,简称《同仁堂传统配本》,以及另一本记载功能主治的《同仁堂虔修诸门应症丸散膏丹总目》,简称《同仁堂药目》。这两本凝聚着乐凤鸣毕生精力的药书如今就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据金永年部长介绍,《同仁堂传统配本》在国内还是首次展出,在历史上这本书由同仁堂乐氏家族所掌握,对外人是严格保密的。
在四号展厅的两个展柜里,还有几本同样名为《同仁堂传统配本》的线装书,但细细一看,版式与乐凤鸣的略有不同,原来这是乐家第七代乐以中、第十代乐平泉的修订版本。乐以中修订版里的成药配方由原来的363种增加到449种,而到了乐平泉修订版,成药配方更是增加到了495种。难怪这些《同仁堂传统配本》要比先前的版本看起来厚重呢。同仁堂乐氏家族的子孙们,世世代代都为《同仁堂传统配本》的修订与完善做出了不懈努力,他们不满足于祖辈留下的现成的东西,而是在经营中细心地寻找百姓的需求,以便依据他们的需求为传统配本不断做出补充。
这里还有一段乌鸡白凤丸的故事。同仁堂的乌鸡白凤丸是乐家第九代传人乐百龄专为妇人研制的一个药方。乐百龄生活的年代,同仁堂已典给外姓人经营,乐百龄只是铺东,但他仍在心中牵挂着同仁堂,牵挂着同仁堂的药。乐百龄有几次在药铺,都遇到有人来买治疗妇科气血两亏的药,细心的他开始注意搜集妇科方面的方子。一年冬天,乐百龄从同仁堂回到家中,翻看明朝的《寿世保元》一书。当他看到妇人科等不同章节都记有白凤丸的处方。乐百龄顿时想到,既然都是治疗妇科病的,不妨把这三个方子变成一个,减少买药人的麻烦。他开始实验,反复配比方子中的用药成分。不知道试验了多少次,乌鸡白凤丸的处方终于配制成功。他在兴奋之余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妻子和母亲,妻子称赞他说“你这个药方对女人也算做了一件好事。”如此一来,集三效为一体的乌鸡白凤丸就诞生了。正是有许多像乐百龄这样的乐氏后人,他们既重视百姓的用药需求,又精于研制配方,才使得《同仁堂传统配本》能够追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