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七绝简介

日期:2011-09-30 08:29:08 作者:寨北梅翁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一)五言绝句 


    古人论及绝句,往往称为“截句”、“断句”,意思是截取律诗的一半,可以截取前四句、后四句或者中四句。如果说句子的平仄格式,这种解释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说是它的来源则是不正确的,因为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四句成篇的五言诗。所以说五言绝句是古体五言“断句”与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嫁接的产物。五言绝句的格律要素与五言律诗紧密联系,略有区别:
    1、每首四句;
    2、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
    3、只能押平声韵,并且押韵有固定的位置,即偶数句押韵(也有首句入韵的);
    4、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绝句与五言律诗一样,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每体又分为正格和偏格二种。
    五言律体绝句成熟于初唐,此后许多诗人都尝试过这种体裁。但是五言绝句由于句子短小、篇章短小,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是非常难的。有人说:五言绝句如二十个才子聚会,容不得一个庸夫。所以名篇佳作与七言绝句相比要少得多。
    五言绝句在功能上更适合于借咏物而寓情:
    窗里怜灯暗,阶前畏月明。不辞逢露湿,只为重宵行。
——李百药《咏萤火示情人》
    唐代许多诗人的绝句,尤其是五言绝句,往往全首对仗。绝句不宜用对仗,尤其尾联不宜用对仗。对仗是律诗中间最华美的地方,但是需要首尾的映衬。全首用对仗的绝句,显得无头无尾,感觉不完整。但是,少数全首用对仗的绝句也很出色,主要是尾联采用不太严格的“流水对”,有承接和结束的效果,不象“工对”所表现的两句间的并列效果,如李百药的《咏萤火示情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等。王之涣的《送别》远不及《登鹳鹊楼》著名,而实际艺术成就却比《登鹳鹊楼》更高,就是因为不用对仗。至于杜甫的《绝句二首》等通篇对仗,则显得无头无尾。
    初唐诗人大多懂得绝句与律诗的上述区别,不少佳作可观。盛唐五绝,以王维为冠,李白次之,杜甫以律为绝,绝句无甚成就。
    王维的《山中送别》、《鸟鸣涧》、《莲花坞》、《相思》,都是五绝上品。李白的《秋浦歌》之十五、《敬亭独坐》堪称绝响,然而佳作数量不及王维。
    王维之后,韦应物的作品成就不菲,刘长卿号称“五言长城”,五绝也有建树。中唐“大历十才子”各有所得,但不成规模。韩、柳、白、刘、张、王、孟、贾虽不乏作品,然而主要成就不在五绝。晚唐李、杜、许、皮、陆等人,创作主要着眼点也不在五绝。五代以后虽然一直有诗人创作五绝,但五绝在近体诗中依然占极少数。
    宋代五言绝句很少,只有王安石可与盛唐大师伯仲。宋以后,五言绝句出色者寥寥。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