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镇痛日

日期:2011-10-11 08:34:50 作者:Fangnan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时间】10月11日
 
    国际疼痛学会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作为每个人一生中体验最早、最多的主观内在感觉—“疼痛”,是我们经常遇见的问题。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疼痛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状,只要疾病治好,疼痛就会消失,所以至今还有众多患者正在忍受着疼痛的折磨。慢性疼痛作为一种病症,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很多病理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疾病,人们逐渐意识到疼痛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就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在欧美有35%的人患有慢性疼痛,而我国对比这一数字只高不低;世界上每天约550万人忍受癌痛的折磨,中国城市居民中大约57%的人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头痛。
    节日由来
    2001年,国际疼痛学会欧洲分会联盟主席大卫•尼温(David Niv)首先提出“世界镇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的概念。2003年,欧洲各国疼痛学会联盟发起“欧洲镇痛周”,旨在提高人民对及时防治疼痛之必要性的科学意识。这一活动受到国际疼痛学会(IASP)的高度评价,决定在全球推广。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发起“世界镇痛年” (Global year against pain)的倡仪,目的是提高全球对疼痛的认识。国际疼痛学会每年确定一个疼痛方面具有全球意义的不同主题,每年10月的第3个星期一官方正式发布“世界镇痛年”主题,这一天被称为“世界镇痛日”。并建议各国根据情况,把10月中旬的一周定为“镇痛周”。
    中华疼痛学分会积极响应国际疼痛学会的倡议,于2004年10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将每年10月“世界镇痛日”所在的一周定为“中国镇痛周” (Chinese week against pain)。在镇痛日/镇痛周活动期间,各地疼痛医学工作者通过科普宣传、义诊、专业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疼痛防治知识,唤起公众关注疼痛疾病危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华疼痛学分会号召各地有条件的医院积极争取开设“疼痛科”,为方便疼痛病人就医、彻底解决顽痛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历届主题
    2004年: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2005年:关注儿童疼痛
    2006年:关注老年疼痛
    2007年:关注女性疼痛
    2008年:抗击癌症痛
    2009年:骨关节肌肉痛
    2010年:急性疼痛
    2011年:头痛
    2012年:内脏痛
    2013年:远离疼痛
    2014年: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关知识
    (1)疼痛的基本概念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1979年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经常是主观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过损伤的经历学会了表达疼痛的词汇。
    (2)疼痛的分类
    按刺激性质分为机械性、温度性、化学性痛
    按炎症病因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
    按发病机理分为病理生理性和精神心理性疼痛 。
    按病程分为急性、慢性痛。
    按疼痛感觉分为快痛(刺痛、锐痛)、慢痛(延缓痛、钝痛)、顽固性痛等。
    按情绪反应分为痛快的痛,不愉快的痛和痛苦的痛,悲痛。
    按疼痛强度 分 为轻度痛(微痛、隐痛、触痛)、中痛(刺痛、烧灼痛、胀痛)、重痛(疝痛、绞痛)、极度痛(剧痛)等。
    按时间模式非为一过性、间断性、周期性、持续性痛。
    按机体部位分为躯体性痛(表面痛)、内脏性痛(深部痛)。
    按神经部位氛围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植物神经。
    按疼痛的表现形式分为原位痛、牵涉痛、反射痛
    (3) 疼痛的特点
    疼痛是由于机体内外较强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临床症状。
    疼痛是机体的主观感觉,包括有精神心理、情绪和经验、生理病理的各种因素。
    疼痛的生理反应包括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疼痛反应可以是局部的或全身性反应。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机体状态、心理活动状态下而表现不同。
    疼痛的生物学意义在于通过痛觉和痛反应,使机体迅速作出适应性防御反应。具有保护作用。 由于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个体差异较大,增加治疗上的复杂性。
    (4)疼痛的感受
    皮肤的感受器:包括触觉、压觉、冷觉、温觉小体和痛觉的游离神经末梢。
    痛觉感受器根据其性质分为:温度觉感受器、机械觉感受器、化学感受器。
    任何形式的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即可引起痛觉,近年来认为痛觉的特殊感受器基本是化学感受器,各种伤害性刺激产生了化学物质才引起疼痛。 这些致痛物质有K+、H+、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汰、乙酰胆碱、前列腺素等。
    伤害刺激引起组织细胞释放某些致痛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痛觉传入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疼痛。 

 

   返回健康节日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