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9.7%,高于6.4%的世界水平,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但是,18岁以上的居民对于糖尿病知晓率却仅为36.1%。更让人担心的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不少患者对于治疗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治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向大家介绍7种糖尿病治疗中常见的误区。
误区1:平时只查空腹血糖。临床上许多患者只重视早上监测空腹血糖,而忽视了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人的血糖在一天中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单纯的空腹血糖不足以反映人的血糖水平。
近年的研究证实,餐后血糖甚至比空腹血糖意义更大。首先,在糖尿病早期,往往餐后血糖升高在先,空腹血糖升高在后,查餐后血糖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其次,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严格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所以,为了更全面地掌握血糖的状况,以便更合理的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该进行多个时间段的血糖监测。当然,患者也不必每天监测多个时间段的血糖,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病情确定合理的监测方式(见表1)。
误区2:血糖降得越快越好。有人认为血糖降得越快说明治疗效果越好,这是错误的。血糖降得太快,人体内环境无法马上适应,患者会有不适感,甚至发生低血糖,所以平稳降糖才是最佳的治疗效果。
误区3: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哪怕出现低血糖也不要紧。过分降低血糖会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主要是会引起各种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是寿命。但是高血糖的危害通常都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会威胁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却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严重的低血糖可能引起脑中风,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并可使患者原有的视网膜病变加剧。所以血糖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该达到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并且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误区4:血糖控制正常,表示糖尿病已治愈。糖尿病是慢性的、终身性的疾病,其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进展性的过程。到目前为止,糖尿病可以控制但不能根治。患者在经过不断的常规治疗后,许多症状完全消失,血糖也降至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见表2)。
误区5:吃了降糖药,饮食就不用控制了。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其目的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以帮助其恢复功能。不控制饮食而想用多服降糖药来抵消,好比“鞭打病马”,是错误并且危险的。如果单纯依赖降糖药物而不进行饮食控制,降糖效果肯定不理想,而且降糖药物服用过量会造成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误区6:降糖药会损害肝肾功能,不能长期服用。口服降糖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并不大。只要严格按医嘱服用是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相反如果长期高血糖而不服药,那对肝、肾功能的损害会更大。糖尿病人口服降糖药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每半年检查一次生化指标。
误区7:糖化血红蛋白(HbAlc)正常,表示血糖控制理想。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以往2-3个月的平均血糖。一次血糖高,而HbAlc正常表明平时血糖控制良好。血糖和HbAlc都高表明一段时期血糖控制都不好。单次血糖正常而HbAlc明显增高表明此次抽血前较注意控制血糖,但最近2-3个月血糖控制是不满意的。所以,同时测定血糖和HbAlc可帮助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慢性高血糖。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