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打油诗和打油诗故事

日期:2013-12-31 17:11:22 作者:Fangnan 编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李调元咏麻雀】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打油的高手。据云,李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李吟诗联对。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李不假思索,吟出二首打油诗。
  其一云: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其二云: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
  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
  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众士子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哭笑不得,最后呆如木鸡。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纪晓岚写寿联】
  相传纪晓岚为某官母亲写寿联时,提笔即写:太老夫人不是人。某官脸上不觉青筋暴露,面色铁青。纪不慌不忙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该官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不料纪大笔一挥,却是:养儿偏惯去为贼。该官员当即昏蹶在地。手下来弄醒他时,纪又续上一句:偷来幡桃敬母亲。再回头看那官员时,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狼狈不堪,恰似去鬼门关走了一遭。其诗为:
  太老夫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儿偏惯去为贼,偷来幡桃敬母亲。
  【张英的打油诗与“六尺巷”】
  清代有位宰相叫张英,其老家宅前有块空地,与吴姓为邻。吴家盖房越界,侵占了张家的空地,家人驰书到京城,想让张英出面干预。可是这位“宰相肚里能撑船”,写了四句打油诗寄回。诗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见诗,于是打算让吴家三尺。吴家感其义,也退让三尺。留下的这六尺地,后人称之为“六尺巷”,至今犹存,传为美谈。
  【太监赏雪吟诗得重赏】
  一次,清乾隆皇帝在宫中赏雪吟诗,一时高兴,命身边的太监们联句。太监们搜索枯肠也吟不出一个字来,都慌了神,私下商量,想念张打油的那首《咏雪》以博皇上一笑。于是太监甲先起句,说道:“黄狗身上白。”太监乙续道:“白狗身上肿。”乾隆听了又笑又恼,连连说道:“简直俗不可耐。”太监丙较机灵,急忙改口:“回头看起来。”乾隆见不再念张打油的诗了,忙问道:“回头看什么?”太监丁更聪明,跪奏曰:“奴婢有一句等在这儿了——'江山一笼统’。”虽然仍是张打油《咏雪》中的诗句,但将首句改为末句,正迎合乾隆皇帝“一统江山”的欲望和心理。乾隆非常高兴,重赏了太监丁。其诗为: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回头看起来,江山一笼统。
  【乾隆皇帝的打油诗】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以“毒”攻“毒”,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郑板桥的打油诗】
  被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为官清廉,为人诙谐,留下许多奇闻轶事。据说他中秀才后,生活仍然穷困潦倒,不得不靠卖字画度日。有一天,有个小偷溜进他家行窃,他借助月光认出此小偷是熟悉的庄邻,便不动声色,念了首打油诗,劝其返回:
  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诗书腹内藏千卷,钱钞床上无分文。
  出门当心黄尾犬,翻墙莫碰兰花盆。
  夜深不及披衣送,收起雄心回家门。
  郑板桥还写过一首类似打油诗的自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新娘作诗劝散闹新房客人】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终于口占一首:
  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
  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