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是从天文角度划分的反映太阳高度变化转折点的一个重要节气,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冬至日,太阳过黄经270度,“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昼最短,夜最长”。冬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所以北半球的这天日间最短,夜间最长。故古代称冬至为“日短”、“日短至”。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加长,夜间相对渐短。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我国民间很早就有自冬至起“数九”的习惯,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故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天虽寒冷,但在我国长江流域却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摇落众芳独鲜妍”的腊梅供人欣赏。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22.冬至

● 相关链接:
☞ 冬至时节话养生
☞ 返回廿四节气索引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